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内蒙古藏粮于技赋能“塞外粮仓”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内蒙古藏粮于技赋能“塞外粮仓”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5-08 20:26

  图为工作人员安装农业“气象站”。 师慧杰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8日电 题: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内蒙古藏粮于技赋能“塞外粮仓”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智慧农业“气象站”、土壤精密传感器、“北斗导航”播种机……连日来,在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广袤的田野间,一幅繁忙有序的春耕备耕画卷正徐徐展开。各种高科技手段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让种田变得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内蒙古是全国13个粮食重点生产省区之一,是8个粮食规模外调省区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今年以来,内蒙古积极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综合运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改变传统种田场景,提高春耕效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气象站”精细作业

  图为工作人员采集土壤样本。 师慧杰 摄

  连日来,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一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在安装农业“气象站”。

  记者了解到,该设备可以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的特点,确定数据采集标准、时间,利用高清摄像机、智能传感及遥感设备,对土壤平整度、土壤墒情、土壤肥力、作物长势、病虫害等级分布等情况进行识别监测。

  “过去种田凭经验,现在用数据说话,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增产高效。”村民郑财说。

  工作人员罗飞告诉记者,“气象站”还会采集种植过程中是否缺水缺肥、近期是否发生病害等信息,自动输出相应的农技指导建议,让农户直观看到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我们从播种前一直到秋收,通过物联网实验室检测加数据模型,帮助马铃薯种植户实现智慧水肥管理,增产的同时节水、节肥、减药。”罗飞说。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现代农机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气象站”还可监测30公里的气象数据,上万亩农田只需雇佣3个职业农民管理。

  “种植户只需打开手机APP,动动手指,土壤墒情等情况便一目了然,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产量。”罗飞说。

  “北斗导航”精量播种

  图为拖拉机上的北斗导航系统。 吴千越供图

  智慧农业,不仅为企业、合作社蹚出了增效、增收的新路子,受益的还有在广袤大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利用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均匀播撒种子、肥料,可提前设定好线路和地块数据进行直线播种,每千米偏差不超过2厘米,不但提高了播种精准度和种植效率,还能从源头上减少种子浪费。

  这几天,63岁的临河区光明村村民马树平正在播种小麦。他告诉记者,以前种地凭感觉,现在科技说了算。

  “每亩地播多少种、施多少肥,啥时候干啥活,工作人员都给咱安排得一清二楚了。”马树平去年种植50亩小麦,加上各种补贴,每亩净赚2000元。

  在通辽市开鲁县,无人驾驶拖拉机开进田间地头,让人不禁感慨“只闻机械声,不见种田人”的时代来了。

  “最大的好处就是种子间保持了足够空间距离,避免相互争水、抢肥,也不会出现过去的重复种、漏种现象,既节省种子又能保质保量播种。”种植户邱相宝说。

  乌海市同样运用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开展春耕工作,和人工播种时间相比节省了30%左右,每小时作业量达20亩。

  温光水肥精准控制

  图为自动浇水设备正在给番茄浇水。 师慧杰 摄

  在乌兰察布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里,一架架蓬勃生长的番茄藤蔓,将智能温室汇成“绿海”,无土栽培吊架上缀着的一串串“红色玛瑙”“黄色碧玺”,各个饱满圆润,令人垂涎欲滴。在这里,温、光、湿、水、气、肥全部通过仪器监测土壤实现了智能化控制。

  据产业园生产经理袁伟介绍,这里使用了很多精密的传感器,像温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的传感器,实时来监测作物周边的环境情况,为作物创造一个最适宜生长的环境。

  图为宏福产业园内的智慧传感器。 师慧杰 摄

  “我们还使用了雄蜂授粉,来模拟番茄在自然界当中的一个授粉情况,确保每一串番茄都能够自然成熟,籽粒饱满,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口感的体验。”袁伟说。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内蒙古各地着力提升农业生产、储藏、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以设施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转型升级,“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模式真正从理论探索走到了田间地头,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科技支撑,播种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范儿”十足的2025上海车展

  • 湖北宣布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