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经济 > 正文

成都楼市企稳的启示

来源:经济日报2023-04-20 09:52

  跟踪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变化情况不难发现,今年以来,成都房地产市场较为活跃。即便是在2022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进入调整周期,处于下行通道时,成都楼市总体相对平稳,在众多城市中的表现引人关注。今年以来,在国家统计局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中,成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均涨幅居前。截至今年3月份,成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均连续15个月增长。成都楼市呈现较为明显企稳态势的原因几何?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从今年以来成都楼市的成交情况看,较低总价、面积相对小的住房成交更多。这表明,刚需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观望后纷纷入市。今年以来成都房地产市场表现更为抢眼的是二手房市场,成都二手房市场中低总价、小面积住房更多,新建住宅则是高总价、大面积更多。二手住宅的成交活跃将改善性需求传导到新建住宅,带动新建住宅销售也不甘落后。

  销售回暖有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回款,缓解资金压力,也有利于房企恢复市场信心,土地市场也迎来了积极变化。今年以来成都两次土地拍卖中的7宗土地均顺利成交,且一些较为热门的地块吸引数十家企业报名竞拍。

  成都房地产市场目前重回较为顺畅的良性循环轨道,离不开去年以来成都持续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成都在人才购房、公积金提取、自有住房出租购房资格、多孩购房资格、父母投靠落户购房资格、二手房带押过户等方面均有所调整。金融支持政策也同步跟进,购房首付和房贷利率的调整降低了购房成本。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人口和产业关系密切。

  人口是决定一座城市房地产市场规模及结构的重要因素。截至2022年末,成都全市常住人口为2126.8万人,是我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越2000万人的大城市。且成都市的人口是净流入状态。2022年底,成都市常住人口数量比2021年增加7.6万人,增长0.4%。基础大、人口数量正增长带来的是住房需求量的稳定,可以视作成都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

  经济发展活力能够成为增强一座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方面,也有力支撑房地产市场发展。经济发展越快,质量越高,越能够吸纳更多就业,吸引人才落户。2022年,成都市的GDP为20817.5亿元,位列全国城市第七位。成都被认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三产业人口占比较高,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正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等战略发展机遇等。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加速推进,创造了更多高质量的城市公共区域和空间,城市的品质在稳步提升,想必也给这座城市加分不少。

  看眼前,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企稳离不开调控政策的支持;望长远,人口和产业的发展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总体趋势。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过去几年存在脱离人口和产业发展实际盲目上马房地产项目的状况,导致供给过剩。由此可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划应更加科学合理,紧跟人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避免土地浪费和房地产市场开发的无序与过度。

  看到包括成都在内的一些城市楼市又活跃起来了,一些人觉得,此时不入市,是否又“踏空”?错失本轮房价涨幅红利?这种投机炒作房地产的念头难免蠢蠢欲动。包括成都在内的很多城市,今年以来市场中仍以刚需和“卖旧买新”的改善性需求为购房主力。市场的发展瞬息万变,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的变化,投机的风险越来越高。应该看到,众多调控政策旨在促进市场的企稳回升,我们希望的企稳回升,是坚持“房住不炒”的企稳回升,是防止市场大起大落的企稳回升。

  成都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是众多城市房地产市场呈现积极变化的一个缩影。市场出现积极变化得益于供需两端的改善,保交楼扎实推进、房企合理融资得到改善等因素带动市场主体信心恢复,持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正在落实见效。也应看到,当前市场分化依然明显,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市场活跃度仍不高。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