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证千年商港 再现“海丝”繁华——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发掘纪事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实证千年商港 再现“海丝”繁华——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发掘纪事

来源:新华网2023-03-31 10:32

  新华社杭州3月30日电 题:实证千年商港再现“海丝”繁华——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发掘纪事

  新华社记者邬焕庆、冯源、王俊禄、魏一骏

  八座形制各异的宋代码头、两艘宋代沉船、数以吨计的瓷器残片、在宋元和明清时期两度兴建的朔门瓮城……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以码头、航道、航标等要素齐备的遗迹,实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和存续,填补了相关研究的一大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国际意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前在京揭晓,朔门古港遗址入选。

  宋元古港遗迹显真容

  仲春时节,浙江第二大河流瓯江两岸春意尽显。紧邻瓯江温州市鹿城区段南岸,望江路与当地名胜江心屿隔水相望,一处宋元古港遗迹正向世人展现真容。

  “经过考古团队一年多的工作,包含古瓮城、古码头、古沉船等要素的遗址逐渐完整。”跟随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的脚步,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分布明晰的遗迹。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和江心屿遥遥相望(2022年10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这一考古发现源于2021年3月。当时,为改善重点路段交通拥堵问题,温州鹿城区启动望江路下穿隧道工程。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说,早在2004年,这个地段曾发现过温州古城北门(朔门)遗址,古地图上也有码头标识,因此,建设工程推进极为谨慎。

  2023年2月23日拍摄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局部。新华社记者王俊禄 摄

  2021年10月,道路地面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发现了一些古石条。文物部门根据这些线索,在附近区域逐步发现更多遗存,确认该区域存在古代港口,工程也马上停工。随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场勘探发掘。

  因紧靠瓯江入海口南岸,每天两涨两落的潮水给考古发掘带来不小挑战。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考古工地外围有不少水泥止水桩。据了解,这些止水桩有2000多根,是施工单位为防止江水渗入而打下的,这为发掘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发现地下文物后,下穿工程马上停工,温州市委市政府随即决定调整施工方案。”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改造提升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龙介绍说。

  俯瞰温州朔门古港遗址(2022年10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经过勘探,我们发现遗址的年代从北宋延续到民国,以宋元时期为主。”梁岩华介绍,“包括早、晚两个时期的古瓮城,8座不同时期的古码头,2艘宋代古沉船,以及古代江堤、古代建筑和古代桥梁水闸遗迹,还有以青瓷为主的古代货物堆积等众多重要遗存。”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5组干栏式建筑。”顺着刘团徽手指的方向,记者依稀能辨别木桩的位置,“它们好比‘水上高脚屋’,有可能被用作酒肆、船坞等,为人们对当时码头的繁华场景提供了想象空间。”

  考古工作者在温州市博物馆库房点阅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出土陶瓷器(2022年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瓷腰鼓、瓷碗、瓷瓶……从遗址出土的瓷器琳琅满目。“它们既有来自临近龙泉窑、瓯窑等瓷窑的瓷器,也有北方定窑、磁州窑的瓷器,其中以龙泉青瓷为主。”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说,截至目前,遗址出土了大批瓷器、漆器、金属器及其残片,仅瓷器残片就有10吨左右,可以修复的文物超过3000件。

  “从基本建设考古转变为主动发掘,当地政府及文物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看来,“这是新时期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经典范例。”据了解,遗址的后续发掘解剖测绘、专题保护和研究等工作都在持续推进中。

  “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

  “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古人用诗句将瓯江中江心屿上的东塔和西塔之姿描写得淋漓尽致。

  江心屿双塔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航标,分别建于唐代和宋代。古人建造如此宏伟的两座航标,正因为附近有繁华大港。而在南宋和元代,温州都曾设立外贸管理机构。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掘出的龙泉窑瓷器(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瓷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货物,这条‘丝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海上瓷器之路’。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龙泉青瓷是中国外销瓷器的‘主力军’。龙泉和温州间有瓯江水路相通,龙泉青瓷从温州出口最为便捷。”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沈岳明说。

  多位考古专家表示,朔门古港遗址真实再现了约10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景象,填补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考古的一大空白。

  俯瞰温州朔门古港遗址(2022年10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说,“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港口,而以前的相关考古工作都没有港口方面的内容。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年代最清晰的港口遗址,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关键的指向意义。“从遗迹到遗物,它提供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进入鼎盛的充分证据。”

  考古工作者在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掘现场展示龙泉窑青瓷残片(2022年10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通常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为生产、运输和市场这三个环节。在这个遗址里,与三环节相关的窑业以及城市、码头、航船、航线和航标塔,所有的要素都非常齐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说,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是目前为止与海丝相关、遗迹要素最完备的港口遗址。他同时表示,朔门古港的核心时期是北宋晚期到元代晚期,这段时间正好处于哥伦布大航海时代之前,是属于中国的航海时代。

  纵观全球著名海港遗址,温州朔门古港也算得上“独一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副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姜波说,全球其他重要的海港遗址都缺乏港口考古成果的强力支撑,朔门古港遗址起到了“补白”的作用,堪称人类海洋文明史上具有突出价值的珍贵遗产。

  千年商港焕发新时代活力

  展开元代画家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卷》,朔门港口的繁华场景跃然纸上:商贾云集,舟行如织,大量的“中国制造”由此出口,畅销海外。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掘出的黑漆木梳(2023年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俊禄 摄

  “早在东吴时期,温州就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元代使者周达观就是从温州港开洋去的古柬埔寨,写下了《真腊风土记》。”温州市博物馆原馆长金柏东介绍说。

  近几年,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如苏州太仓的樊村泾遗址等相关新发现,包括“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越来越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王巍说,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元代画作《江山胜览图卷》(局部,影印件)展现的温州朔门港口的繁华场景(2023年2月23日翻拍)。新华社记者 王俊禄摄

  穿越历史烟云,近年温州港外贸集装箱业务快速发展,外贸航线网络进一步织密,航线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目前拥有近洋航线11条。当前,温州正锚定“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新航向,推进物流港、商贸港、金融港、总部港、数字港“五港”联动。今后5年,浙江将全方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温州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将大力推进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

  另一方面,温州正加快编制相关规划,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同时,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合作,计划依托古港遗址,高标准建设朔门古港遗址公园,充分挖掘海丝文化。根据初步设想,公园中将有一座遗址博物馆,室内展示出土文物,室外则在古码头、古沉船、古官用木栈道、古瓷片堆积带等标志性遗迹点建造展示区域,并利用数字技术还原瓮城原貌,既做好文物保护,又让观众与遗迹近距离接触。

  古港遗址见证下,“千年商港”正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视频记者:徐中哲

  海报设计:孙瑶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科威特王储米沙勒

  • “海巡08”轮在上海列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启幕。大会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在内的众多前沿产品让参展者感受“智”造魅力。
2023-09-22 10:43
首创“1+6”一体化数字办赛服务平台、首条5G-Advanced万兆网络走进现实、境外“电子钱包”首次在境内“无缝对接”……即将开幕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智能亚运”成为中国尖端数字技术发展的展示窗口。
2023-09-22 10:42
为让更多好项目走出“深巷”,参展高校与各行业企业融合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专利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3-09-22 10:42
今年峰会主题为“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围绕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网络安全、数据治理、数字减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议题举办20场分论坛。
2023-09-22 03:40
“天宫课堂”是一扇连接地球与太空的奇妙之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地面课堂,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跟随航天员穿越波澜壮阔的星空,展开一场关于宇宙的美妙旅程。
2023-09-22 03: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1日在北京市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支持广大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
2023-09-22 0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9-22 03:30
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
2023-09-22 03:3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认为,本届大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搭建了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
2023-09-21 10:37
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共815项参展项目,集中展示了高校创新科技成果,体现了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担当作为。
2023-09-22 03:50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日在安徽合肥发布了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其中申报发明专利74.34万件,比上年“500强”增长了10.48%,发明专利数量连续5年持续增长,占专利数比重为39.43%。
2023-09-21 10:36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钻石会像火山岩浆一样从地球深处喷涌而出。这种美丽而奇异的现象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目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这些钻石形成于地壳深处约145公里处,以每小时18—132公里的速度喷发到地表。
2023-09-21 10:34
瑞士素有冰雪王国之称,畅享冰雪运动成为全球游客选择前往当地度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适宜的自然环境促使冰雪运动成为瑞士的国民运动,几乎每个瑞士人都会滑雪。
2023-09-21 10:30
2017年正式通车的蒙内铁路穿越内罗毕国家公园、察沃国家公园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因此,未来应以落深落实《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为抓手,高质量持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2023-09-21 10:30
金秋时节,之江大地热情涌动。浓郁的亚运氛围中,“大道之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9月8日起隆重举办。
2023-09-21 10:29
日前,《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揭示电荷储存聚集反应新机制的论文,这项研究或将以全新角度推动锂硫电池发展
2023-09-21 10:27
SKA中频天线的伺服控制系统需要满足高电磁屏蔽指标,才能实现高灵敏度观测。 SKA中频天线的背架是空间网架结构,采用螺栓球与拉杆螺连的方式安装。
2023-09-21 10:26
光明网《创新改变中国》栏目走进位于山东青岛的海信创新研发中心,探索我国激光显示领域的“软实力”和“硬科技”,感受显示领域的“未来之光”。
2023-09-20 15:00
冷湖镇,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秋夜,茫茫戈壁,人迹罕至。仰望,星空璀璨,银河迢迢,仿佛沿着这条颠簸不平的土路,就能走进银河、踏入群星。
2023-09-20 04: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