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4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4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新华网2023-03-29 08:51

  新华社拉萨3月28日电 题:迎着新时代春风,携手建设美丽幸福西藏——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4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

  太阳啊霞光万丈,

  雄鹰啊展翅飞翔。

  高原春光无限好,

  叫我怎能不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

  癸卯春来,珠峰脚下草场开始泛绿,拉萨河旁垂柳换上新装,林芝的桃花灿然开放。

  在一片生机盎然中,雪域高原上的各族人民,迎来又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这是西藏拉萨布达拉宫(2023年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摄

  1959年3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场以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为核心的民主改革在西藏全面展开。雪域高原告别旧制度,迈入历史新纪元;百万农奴得到彻底解放,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做人的权利,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

  64年弹指一挥间。从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到一望无垠的藏北草原,从山谷纵横的藏东南乡村到雄浑壮阔的天上阿里,360多万高原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共建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由苦到甜,雪域高原换了人间

  当厚重的土地被农机犁出一道道深深的垄沟,78岁的达国杰布满皱纹的眼角泛出微笑——“今年又是一个好光景。”

  达国杰的家位于日喀则市江孜县江热乡加堆村。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村里面貌焕然一新,藏式新房特色鲜明,硬化村道平整开阔,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我生长在这里,对土地有深深的感情。每年往地里播种,等庄稼成熟打成粮食,我的心很踏实。而在旧西藏,这地上长出的所有东西都要给农奴主交税,苦日子过怕了。”回忆中,达国杰思绪飘回从前身为农奴的岁月。

  达国杰(右二)和家人在家门前合影(2021年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加堆村一带,在旧西藏时期是农奴主的庄园——“亚西平康庄园”。

  旧西藏的农奴分为差巴、堆穷、朗生三种。当时,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几乎占有西藏全部财富,而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却挣扎在生死线上。

  “旧西藏是惨无人道的,那时候领主对农奴比对牲口还要无情。”达国杰回忆道。有一年秋天,农奴们没日没夜地为领主收青稞,8岁的达国杰负责给监工的管家煮茶。由于水没烧热,管家随手就捡起一块石头向达国杰脑袋砸去,一瞬间他血流不止、晕倒在地。

  达国杰遭遇的毒打深深地印刻在他幼年的记忆中,这也是黑暗残酷的封建农奴制给那一代人烙下的痛苦记忆。

  “那时候,每到晚上望着天空,感觉我们受的苦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这漆黑的长夜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达国杰说。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西藏人民的愿望平定叛乱,并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为腐朽的农奴制敲响了丧钟。

  同年,达国杰一家分得50亩地、1头牛、1匹马和15只羊。“有了自己的土地,干再累的活都是开心的。那一年我们不仅吃饱了,多余的粮食还卖了钱,真正体会到做人的滋味。”达国杰说。

  民主改革,这场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扫清了旧社会的阴霾,为西藏开辟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也带来了人的全面解放。

  从那之后,雪域高原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发展奇迹:

  ——2022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2132.64亿元。而195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

  ——2022年,西藏粮食、蔬菜、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7万吨、93万吨、88万吨,均创历史新高。而在民主改革前,广大农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西藏的农业仍停滞在粗放耕作甚至“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新时代的西藏现有各级人大代表超过3.5万名、政协委员超过8000名,90%是少数民族。而在旧西藏,“人有等级之分,因此命价也有高低”“上等上级人命价为与身体等重的黄金”“下等下级人命价为一根草绳”。

  ……

  经历过严冬,才倍加珍惜春天的温暖;经历过黑暗,才倍加珍惜光明的可贵。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心手相牵,共同创造美好新生活

  走进位于拉萨市老城区的八廓街,这条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老街,来自天南海北的各族商户“比邻而市”。在环绕八廓街的居民大院里,人们团结互助,共建美好家园。

  西藏拉萨市民走过八廓街老城区邦达仓古建酒店(2023年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西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五个认同”“三个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20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正式实施,西藏成为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提出模范区创建的省份;2021年11月,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西藏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三月林芝,桃花开放。

  这是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索松村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的桃花景观(2023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66岁的门巴族村民嘎迪措姆,不用像年轻时那样为生计忙碌,每月的养老金让生活不愁。现在依托村集体经济,她刚拿到今年首次分红5000元。

  “村集体经济一年分红4次,我每次都能拿到几千块钱。”嘎迪措姆说,这一切都离不开村第一书记黄家斌。

  2018年,林芝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黄家斌主动请缨,到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格林村当一名驻村民警,并担任村第一书记。

  为让当地村民利用本地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黄家斌通过开办夜校、创办积分爱心超市打开工作局面,先后带领村民种红米和药材、开茶园,并探索成立村办企业,打造红色和生态康养特色旅游项目。在他的带领下,格林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5000余元增加到2022年的12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6000余元提高到2022年的3.4万元。

  这是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城夜景(2021年12月20日摄,手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开展对口援藏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对口支援省市、中央企业派出大量援藏干部人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确保每项援藏工作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北京市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专家、拉萨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汪红兵(右)为居民义诊(2022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摄

  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藏族小伙边巴次仁依托“就业援藏”,选择到河北一家畜牧公司工作。仅仅1年多,他凭借过硬的专业水平和刻苦耐劳精神被提拔为部门主管,月工资从4000元涨到1万多元。

  “走出高原,让我增长了见识,眼界和思维都得到很大提升。这几年的工作生活,也让我更能体会到国家对西藏的重视。”边巴次仁说。

  “格桑花开”大学生就业创业特训营学员、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甘青藏大区业务经理土旦平措展示特训营结业证书和“区外就业之星”奖杯(2022年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帆 摄

  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也盛开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生王克明(右)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旦增念扎(左)陪伴即将做手术的牧民巴吉放松散步(2022年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 摄

  笃定前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西藏现代化

  苍翠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中,全新的复兴号列车呼啸而过。

  复兴号穿行在西藏拉林铁路林芝段的桃花间(2023年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观察西藏的发展,最直观的是道路交通建设。

  世界屋脊,山高谷深,地质复杂,加之高寒缺氧,曾经被形容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

  十余年间,西藏交通网络加速发展:拉日铁路、拉林铁路先后建成通车,川藏铁路正在加紧施工建设,目前西藏铁路运营里程近1400公里。截至2022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14万公里,乡镇硬化路通畅率达95%、通客车率达90.5%。

  交通建设奇迹的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反映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

  2013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论述,强调西藏工作在边疆治理、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治藏方略,鲜明提出“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新时代是西藏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经济年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城镇化率稳步提升。

  这是西藏山南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绕让搬迁安置点(2023年2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带来坚实确定性。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种新款高压锅的出现,证明西藏真正把工作做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这口锅煮的肉软烂适口,很好吃。”西藏聂荣县牧民增措从高压锅里取出一块牦牛肉,边吃边对记者说。

  由于西藏海拔高、气压低、沸点低,即使炉火再旺,水温也仅在80多摄氏度,所以一口适用于高原的高压锅是群众必备的烹饪器具。

  为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研发和推广适合高原地区的多功能炊具,成为西藏的一项民生工程。西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郭翔说,西藏现代化炊具产业体系有效提升高原各族群众的生活品质。

  南非大学姆贝基非洲领导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谭哲理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西藏实现经济社会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政策,如今的西藏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足。

  日喀则市市民边琼已年过古稀,春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抱着孙子晒太阳。

  “共产党对老百姓的好,看得见摸得着,社会主义新西藏最得人心。”谈起现在的生活,边琼竖起大拇指,“作为曾经的农奴,我从冬天走到了春天。而我们的孩子,自打出生就一直生活在春天里。”(记者沈虹冰、罗布次仁、翟永冠、陈尚才;参与采写:王泽昊、李键、格桑边觉)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