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歌剧《血蝴蝶》推演受好评 续写“梅州现象”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山歌剧《血蝴蝶》推演受好评 续写“梅州现象”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03-23 11:26

  他用乐观的性格稳住了军心,用机智和巧嘴“绑架”了国民党政府的“命根子”美国神甫洋和尚,激怒了蒋介石,吓坏了陈济棠……这是山歌剧《血蝴蝶》中男主角罗汉的英雄壮举。近日,由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这部山歌剧举行了推演,再次引起人们对广东戏剧“梅州现象”以及对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作为这一现象的重要缔造者的关注。

  山歌剧《血蝴蝶》取材于粤赣边区留守红军司令罗屏汉的真实故事。“剧名很吸引人。很少见到专门写留守红军的戏。”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林金洲说。

  该剧从2020年开始构思,主创团队成员先后深入梅南革命根据地九龙嶂采风调研,暂定名为《九龙烽火》的山歌剧种子开始萌芽。此后,主创团队从原型人物身上提取戏剧性和故事性,塑造舞台一号人物,再延伸至其他角色,并将史料提炼加工,选取适合剧中表演的情节。经过3年的酝酿、反复修改后,2022年,主创团队拿出了第一稿剧本《巧嘴罗汉》。随后,主创团队组织开展剧本研讨会,修改后形成第二稿剧本《罗巧嘴》,并邀请省里的专家进行研讨,就剧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根据这些意见,主创团队再度深入梅南革命根据地寻找塑造罗汉这一人物的艺术灵感。通过在山里半个月时间的体验,主创团队推翻了前面的构思。一个月后,第三稿剧本《七日》出炉,并交给省里的专家审阅。为了精益求精,剧组又对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提升,将“血蝴蝶”作为意象贯穿全剧进行再度修改,并定剧名为《血蝴蝶》。

  《血蝴蝶》定稿后,作曲马上进行创作,与此同时,组织演员开展熟读剧本、背台词等前期工作。有了第一段音乐,演员便拿着乐谱背词、背曲、练唱。熟悉剧本和音乐后,导演马上组织演员加班加点地排练。即使进入排练场后,编剧也在不断地打磨剧本,基本是边排边改、边改边排。经过半年的打磨,该剧排练完成。今年春节后,剧组再度进入“白加黑”的排练模式。

  在此次推演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血蝴蝶》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认为,这是一部比较完美的戏,写出了人情冷暖,而且定位准,找到了形象种子“血蝴蝶”,很有意义。在《中国戏剧年鉴》主编李小青看来,《血蝴蝶》人物鲜明、感人,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血蝴蝶》尽管是红色题材,却并不说教,很难得。把小人物都写活了,非常接地气。”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裴福林说,“我很激动,很难相信这是县级院团排出来的戏。”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曹锐则表示,剧中的革命英雄人物大胆地用丑角来演,亦庄亦谐,这种舞台人物就是一种“破圈”。

  目前,《血蝴蝶》正备战即将举行的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在2020年举行的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由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报送的山歌剧《春闹》荣获剧目一等奖,梅州选送的作品荣获了包括2个一等奖在内的15个奖项,被誉为“梅州现象”。《血蝴蝶》主创团队表示,将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再创佳绩,续写“梅州现象”。

  《血蝴蝶》是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继《春闹》后,打造的又一部大型山歌剧。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说:“这个作品再次延续了山歌剧的风格,鲜明地打造出创作团队的风格和色彩,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是开创山歌剧剧种并且推动其成型和发展的主要团队之一,近年来,该中心坚持精品立团,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从山歌剧《挽水西流》《围屋旧梦》《合家福》《古寨牛人》《春闹》到音乐剧《风雨白石龙》,该中心克服地方财政困难和疫情影响,用文艺精品赢得奖杯,积攒口碑,擦亮客家文化名片。该中心排演的剧目连续参加了4届广东省艺术节。

  文艺精品的诞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赖瑜明介绍,该中心坚持人才兴团,采用“传帮带”“请进来、送出去”及以戏代培、赛事活动等方式,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招录11名代培生到梅州市艺术学校完成全日制4年艺术专业学习,预计投入50万元培训费用,目前第一学年已经结束,2022年有10名委培生参与山歌剧《血蝴蝶》的排练。

  为开拓演出市场,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进景区等展演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到中小学校开展客家山歌、竹板歌授课教学,每年开展“相约梅县”及各类文化惠民演出近百场。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还积极开拓“云服务”线上资源,宣传推广木偶剧、客家山歌地方戏曲,让广大人民群众打开手机就能看大戏。

  赖瑜明表示,接下来,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将继续打造具有客家风格、客家特色,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艺术作品,并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以山歌剧、木偶戏为研学内容,打造研学活动路线,让学生们走进剧场感受客家非遗的独特魅力,并推动和景区演出的合作。同时,推动客家山歌走出国门,走进东南亚客属华侨聚居地,满足海外客家乡亲学说客家语言、学唱客家山歌、了解客家习俗、体验中华文化的需求。(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