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他用乐观的性格稳住了军心,用机智和巧嘴“绑架”了国民党政府的“命根子”美国神甫洋和尚,激怒了蒋介石,吓坏了陈济棠……这是山歌剧《血蝴蝶》中男主角罗汉的英雄壮举。近日,由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这部山歌剧举行了推演,再次引起人们对广东戏剧“梅州现象”以及对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作为这一现象的重要缔造者的关注。
山歌剧《血蝴蝶》取材于粤赣边区留守红军司令罗屏汉的真实故事。“剧名很吸引人。很少见到专门写留守红军的戏。”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林金洲说。
该剧从2020年开始构思,主创团队成员先后深入梅南革命根据地九龙嶂采风调研,暂定名为《九龙烽火》的山歌剧种子开始萌芽。此后,主创团队从原型人物身上提取戏剧性和故事性,塑造舞台一号人物,再延伸至其他角色,并将史料提炼加工,选取适合剧中表演的情节。经过3年的酝酿、反复修改后,2022年,主创团队拿出了第一稿剧本《巧嘴罗汉》。随后,主创团队组织开展剧本研讨会,修改后形成第二稿剧本《罗巧嘴》,并邀请省里的专家进行研讨,就剧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根据这些意见,主创团队再度深入梅南革命根据地寻找塑造罗汉这一人物的艺术灵感。通过在山里半个月时间的体验,主创团队推翻了前面的构思。一个月后,第三稿剧本《七日》出炉,并交给省里的专家审阅。为了精益求精,剧组又对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提升,将“血蝴蝶”作为意象贯穿全剧进行再度修改,并定剧名为《血蝴蝶》。
《血蝴蝶》定稿后,作曲马上进行创作,与此同时,组织演员开展熟读剧本、背台词等前期工作。有了第一段音乐,演员便拿着乐谱背词、背曲、练唱。熟悉剧本和音乐后,导演马上组织演员加班加点地排练。即使进入排练场后,编剧也在不断地打磨剧本,基本是边排边改、边改边排。经过半年的打磨,该剧排练完成。今年春节后,剧组再度进入“白加黑”的排练模式。
在此次推演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血蝴蝶》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认为,这是一部比较完美的戏,写出了人情冷暖,而且定位准,找到了形象种子“血蝴蝶”,很有意义。在《中国戏剧年鉴》主编李小青看来,《血蝴蝶》人物鲜明、感人,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血蝴蝶》尽管是红色题材,却并不说教,很难得。把小人物都写活了,非常接地气。”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裴福林说,“我很激动,很难相信这是县级院团排出来的戏。”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曹锐则表示,剧中的革命英雄人物大胆地用丑角来演,亦庄亦谐,这种舞台人物就是一种“破圈”。
目前,《血蝴蝶》正备战即将举行的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在2020年举行的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由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报送的山歌剧《春闹》荣获剧目一等奖,梅州选送的作品荣获了包括2个一等奖在内的15个奖项,被誉为“梅州现象”。《血蝴蝶》主创团队表示,将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再创佳绩,续写“梅州现象”。
《血蝴蝶》是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继《春闹》后,打造的又一部大型山歌剧。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说:“这个作品再次延续了山歌剧的风格,鲜明地打造出创作团队的风格和色彩,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是开创山歌剧剧种并且推动其成型和发展的主要团队之一,近年来,该中心坚持精品立团,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从山歌剧《挽水西流》《围屋旧梦》《合家福》《古寨牛人》《春闹》到音乐剧《风雨白石龙》,该中心克服地方财政困难和疫情影响,用文艺精品赢得奖杯,积攒口碑,擦亮客家文化名片。该中心排演的剧目连续参加了4届广东省艺术节。
文艺精品的诞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赖瑜明介绍,该中心坚持人才兴团,采用“传帮带”“请进来、送出去”及以戏代培、赛事活动等方式,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招录11名代培生到梅州市艺术学校完成全日制4年艺术专业学习,预计投入50万元培训费用,目前第一学年已经结束,2022年有10名委培生参与山歌剧《血蝴蝶》的排练。
为开拓演出市场,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进景区等展演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到中小学校开展客家山歌、竹板歌授课教学,每年开展“相约梅县”及各类文化惠民演出近百场。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还积极开拓“云服务”线上资源,宣传推广木偶剧、客家山歌地方戏曲,让广大人民群众打开手机就能看大戏。
赖瑜明表示,接下来,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将继续打造具有客家风格、客家特色,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艺术作品,并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以山歌剧、木偶戏为研学内容,打造研学活动路线,让学生们走进剧场感受客家非遗的独特魅力,并推动和景区演出的合作。同时,推动客家山歌走出国门,走进东南亚客属华侨聚居地,满足海外客家乡亲学说客家语言、学唱客家山歌、了解客家习俗、体验中华文化的需求。(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