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人民城市”充满教育温度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让“人民城市”充满教育温度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03-23 11:10

  让“人民城市”充满教育温度

  ——上海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真正把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近年来,上海坚持立德树人,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依托部市共建机制,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以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待。

  社区为老服务中心里建起了“宝宝屋”,“科学育儿指导”送进了白领办公楼宇,“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强校工程”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高质量课后服务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生,高校拆除围墙将开放式校园融入城区……一件件教育实事的落实,一项项教育民心工程的深入实施,让“人民城市”建设中的上海教育充满温度,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稳步提升。

  上海市嘉定区戬浜学校教师利用课后服务对学生开展个别化辅导。学校供图

  “宝宝屋”托起最柔软群体

  把小孙女托到社区“宝宝屋”,到旁边的理发室染个发、到老年活动室聊会天……自从小区门口的市民驿站建了“宝宝屋”,虹口区曲阳路街道的张奶奶开心得合不拢嘴。

  “宝宝屋”取自上海话“抱抱我”的谐音,由街道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合作打造,为3岁以下幼儿家庭提供便捷的临时托、计时托服务。上海首批公益普惠“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托育“宝宝屋”试点开设以来,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

  “‘十四五’期间,全市街镇‘宝宝屋’覆盖率将达到85%,中心城区街镇覆盖率将达到100%。”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的需求,上海市委、市政府连续实施“学龄前儿童善育”民心工程和“新增普惠性托育点”为民办实事项目,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资源不断增量扩容。

  2022年11月23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率先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一体发展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构建学前教育、托育服务两个公共服务体系。《条例》提出,将社区托育服务和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内容。

  为呵护“最柔软的群体”,促进“幼有善育”,上海建立了覆盖城乡社区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精准助力家庭养育。

  “大宝小时候,我通过市里的‘育之有道’APP学习科学育儿知识,现在比以前更加方便了,还可以在家门口享受一年12次免费的科学育儿指导。”家住杨浦区的吕女士最近升级为“二宝妈妈”,当她打开“一网通办”为宝宝申办落户时,发现“上海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申请事项也列于其中。线上申领后,她不仅可以通过手机查阅每周的育儿要点,还收到了一本纸质版的上海科学育儿指导手册。

  “家门口的好学校”提升家长获得感

  睡眠指数由2级升为7级,作业指数由5级升到7级,教师教学方式由8级升到9级……作为一所偏远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崇明区建设小学近年来在上海市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中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7年下半年起,在实施5轮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的基础上,上海实施首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与崇明区建设小学成功牵手,对建设小学进行全方位精准托管。除了助力教学,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还帮助建设小学开辟了“百草园”“休憩园”“蔬果园”3个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引入茶艺、篆刻等特色课程,让乡村孩子在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

  经过3年的携手共进,首批76所郊区学校和建设小学一样,在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办学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学校吸引力持续增强。目前,上海市教委正在实施第二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覆盖66所郊区学校,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构建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新格局。

  与此同时,“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也取得可喜的成绩,通过名校长名师带动、优质资源辐射、关键项目突破等方式,促进百余所实验校强化“内功”、变革育人方式、提高办学质量。128所实验校普遍取得进步,有力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

  嘉定区戬浜学校是2000年由原戬浜中心校和戬浜中学合并成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入选“强校工程”以来,学校一方面狠抓师资专业发展、教学改进与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制定专项引领方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去年毕业的小肖,通过中招名额分配综合评价被华东师大二附中录取,目前担任班级宣传委员。

  在加快推进“五个新城”建设的新背景下,上海在教育领域根据新城人口变化前瞻性规划配置资源,支持各新城所在区率先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造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领衔、覆盖义务教育学校的紧密型学区和集团。除中小学以外,上海还将加强资源布局,确保每个新城至少拥有1所高职以上高等教育机构(校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课后服务”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的课后服务有108项活动可以选,每学期孩子都会选择不同的活动来创建属于自己的课表。”静安区和田路小学四年级学生曹晨晞的爸爸告诉记者,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让孩子学会了思考、表达和团队合作,女儿这些年主动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强,创新素养也提升得很快。

  2021年起,上海深入贯彻落实“双减”,将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列入“民心工程”,从经费保障、资源支撑、专业指导等方面发力,促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均高于90%,取得较好实施效果。为共同建设好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城市,上海市今年起将民心工程“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升级为“义务教育学生课后服务”。

  截至目前,课后服务已实现小学初中学校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参加学生约133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96%,约95%的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另有约1万名退休教师、专业人士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人员参与。

  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学生差异化教育需求,“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汇聚2600余门公益在线校外课程资源(包括相当数量的科普场馆教育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和教师开放,部分优质资源已被纳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上海还以推进落实“双减”部署为抓手,强化协同育人,整合用好校内外资源,着眼打造“三公里课后服务圈”,通过校外社会资源的有效支撑,支持课后服务进社区、进场馆、进企业,“校社联动”“馆校联动”的育人格局正在形成。

  “在学校有免费的课后服务,在社区有公益课堂,课程还很丰富,既省钱又方便,真的蛮幸福的,希望这样有意义的素质拓展课程能够长期办下去。”家住郊区的陈女士说。

  “开放式校园”助力 城市生活品质提升

  上海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和“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重要指示,全面对接融入“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滨江滨河沿线两岸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开放、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城区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公园里的城市”建设等城市发展布局,2021年实现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全线拆除围墙,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对公众开放的大学校园。

  “一直说上海文化海纳百川,华政园就集中体现了海派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还有建筑文化,真是了不起。”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全面开放后,市民龚先生进校参观还兼做卫生志愿者。

  上海还注重用好大学资源推动环境育人、以文化人,助力营造浓厚的城市人文环境。

  据悉,通过校区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上海音乐学院将成为与衡复风貌保护区高度融合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以及红色音乐、江南音乐、海派音乐文化的创新展示特色街区。市民可以走进校园漫步、休憩,感受音乐文化的魅力。学校师生还把课堂、创业平台搬到城市公园和公共文化艺术场馆,通过举办艺术鉴赏、大师课堂等活动,推动上音优秀文化艺术创作和“精神食粮”服务市民精神文化需求。

  此外,上海大学等首批8所高校已与7个区19座公园签订合作协议,结合公园主题布局,量身打造特色场景,开展特色化“公园+主题”建设,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艺术享受。(本报记者 仲立新 任朝霞)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创新开拓共建"一带一路"新空间

  • “环俄世界”俄罗斯文化节在沪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23日,秋分时节,清晨的杭州笼罩在蒙蒙烟雨中,别具江南韵味。但亚运气象台副台长郑沛群却无暇顾及,她的注意力全在精准预判当晚的天气变化,为杭州亚运会成功开幕提供气象保障。
2023-09-25 09:40
2022年10月,团队成功研制出±500千伏/1200安培葛南直流输电改造工程可控换相换流阀产品,并一次性顺利通过48项电气型式试验、226项控制验证试验。
2023-09-25 09:39
不久前,粟多武和他的同事们来到珠峰大本营。前方一块海拔5153.6米的高地,立着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珠峰测高,正是从那里起算。
2023-09-25 09:3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禹贡学派开始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探索之路,在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发展起来。
2023-09-25 09:35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的星球撞击构造研究日前取得重要进展——在吉林省通化市发现了世界第一个位于高山上的类似冰斗状的陨石坑。
2023-09-25 09:33
古有茶博士,今有茶院士。“茶院士”陈宗懋是我国当代茶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2023-09-25 09:08
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启幕。大会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在内的众多前沿产品让参展者感受“智”造魅力。
2023-09-22 10:43
首创“1+6”一体化数字办赛服务平台、首条5G-Advanced万兆网络走进现实、境外“电子钱包”首次在境内“无缝对接”……即将开幕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智能亚运”成为中国尖端数字技术发展的展示窗口。
2023-09-22 10:42
为让更多好项目走出“深巷”,参展高校与各行业企业融合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专利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3-09-22 10:42
今年峰会主题为“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围绕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网络安全、数据治理、数字减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议题举办20场分论坛。
2023-09-22 03:40
“天宫课堂”是一扇连接地球与太空的奇妙之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地面课堂,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跟随航天员穿越波澜壮阔的星空,展开一场关于宇宙的美妙旅程。
2023-09-22 03: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1日在北京市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支持广大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
2023-09-22 0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9-22 03:30
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
2023-09-22 03:3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认为,本届大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搭建了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
2023-09-21 10:37
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共815项参展项目,集中展示了高校创新科技成果,体现了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担当作为。
2023-09-22 03:50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日在安徽合肥发布了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其中申报发明专利74.34万件,比上年“500强”增长了10.48%,发明专利数量连续5年持续增长,占专利数比重为39.43%。
2023-09-21 10:36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钻石会像火山岩浆一样从地球深处喷涌而出。这种美丽而奇异的现象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目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这些钻石形成于地壳深处约145公里处,以每小时18—132公里的速度喷发到地表。
2023-09-21 10:34
瑞士素有冰雪王国之称,畅享冰雪运动成为全球游客选择前往当地度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适宜的自然环境促使冰雪运动成为瑞士的国民运动,几乎每个瑞士人都会滑雪。
2023-09-21 10:30
2017年正式通车的蒙内铁路穿越内罗毕国家公园、察沃国家公园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因此,未来应以落深落实《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为抓手,高质量持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2023-09-21 10: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