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天大师生做客冯研院今年首个“学院开放日”
感受建筑之美 汲取人文艺术营养
本报讯(记者高丽)昨天下午,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推出今年首个“学院开放日”,带天大师生走进学院感受建筑之美,深入了解院长冯骥才的文化观、教育观以及学院博物馆化的艺术理念。
2023年2月16日,继北洋大学旧址、天津大学主楼之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这座位于青年湖畔的建筑,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大师周恺在自己的母校完成的第一个建筑作品,如何运用当代建筑语汇,营造特定的东方意境是本设计的焦点。在这座屡获大奖的院舍里,冯骥才将大自然请进来,注入以人文的意蕴和艺术的精魂,营造一个自由自在的生命环境、一个可以让心灵喘息和敞开的地方、一个让思想与想象驰骋的空间。而开放日活动不仅可以让参与者游览院内,也可到学院大楼之中一窥究竟。
冯骥才曾以“让美成为所有空间的胜利者”作为一次演讲的主题,而置身其中,整个学院则以大师、建筑、光影、文化含藏、艺术气息、人文精神,实实在在阐释和践行着这一理念。在学院里的北洋美术馆,通过参观院史展,向观众传递了冯骥才的文化观、教育观,了解为将学院建成天津大学的人文绿地、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人才、提供学术支撑的目标所作出的努力及其成果。在大树画馆,观众们了解到了以“大树”命名其画馆的原因,并通过馆内陈列使观众观看到冯骥才文学与绘画作品,及大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成果。
冯骥才认为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应当是文化保存,把知识保存在图书馆,把信息保存在数据库,把实物保存在博物馆。由此,学院成立了与教研部互为支撑的博物馆部,建立了一系列博物馆群。其中,由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组成的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庋藏丰富、多彩多姿,观众们走进这个把民间文化精华搬进博物馆的至美空间中,感悟到了让大地灿烂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化鱼成龙的审美与内涵。
冯骥才及其团队是我国在非遗抢救保护、人才培养以及非遗学理论和学科构建等方面的先行者。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天津大学设置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因此,学院的博物馆群是服务于“非遗”学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实践基地。此次开放的花样生活厅,侧重全面展示民间的审美世界及生活情感,向观众传递了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非遗”保护的理念。
近两个小时的参观,同学们不仅从冯研院多位老师的讲解中汲取了人文艺术的营养,还充满好奇地主动探索更多“宝藏”,不少人都举起手机、相机,或拍照或录像,留住自己发现的美好和感动,并自豪地分享给亲朋好友。
据悉,今年冯研院从本月起将连续推出八期“学院开放日”,邀请广大师生走进建在理工名校的人文腹地,从不同角度细细欣赏诗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