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评论员观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观察 > 正文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评论员观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3-03-21 11:08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锚定目标、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智能温控育秧大棚中,泥土粉碎机、上土机、高速播种叠盘流水线等智能化生产设备有序作业,为早稻育秧;绿油油的麦田里,无人机时而齐头并进、时而悬停空中,进行“一喷三防”作业;高标准农田上,摄像头与传感器实时采集和传输温度、湿度、土壤状况等数据……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现代化农机设备驰骋沃野,春耕春种春管图渐次铺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只有农业强了,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物价稳、人心安,经济大局才能稳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应发挥农业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的积极作用。“三农”涉及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腾挪的空间、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广阔,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战略支撑作用非常突出。几亿农民整体迈入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创造动能和消费需求。由此而言,建设农业强国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万元台阶……一项项数据,折射着农业新发展、乡村新气象。如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欣欣向荣,充盈着希望与干劲,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走得稳、活力足。这些年来,正是因为农业基本盘稳固,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把牢了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们抵御各种外部冲击才有了坚实底气,始终掌握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战略主动。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从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到推动产业振兴,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从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锚定目标、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今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汇。一条条意见建议,传递来自基层的期盼,也启示我们,建设农业强国,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眺望前方的奋进路,铆足干劲、攻坚克难,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一定能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尹双红)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