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浙江平湖非遗美食老人当家 “老字号”如何创“新意”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浙江平湖非遗美食老人当家 “老字号”如何创“新意”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2-28 09:27

浙江平湖非遗美食老人当家“老字号”如何创“新意”

  潘弟观教授弟子敲蛋 潘弟观供图

  中新网嘉兴2月27日电(张雨滴)“糟鹅蛋出之酝酿,席间未下箸,无不垂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浙江嘉兴人项映薇编写的《古禾杂识》中如是记载的,便是嘉兴平湖糟蛋。

  蛋白晶莹如玉,蛋黄则橘红如火,醇香浓郁,沙甜爽口,回味绵绵。

  平湖糟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80多年。用糯米、鲜鸭蛋制作的软壳糟蛋,在清朝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在晚清曾风靡东南亚一带,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牌”。2012年,平湖糟蛋制作工艺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平湖糟蛋依然是遍布江浙一带的“土味”美食,但因其制作技艺的复杂、运输中折损率高等因素,当地从事平湖糟蛋制作的老手艺人已仅剩个位数。

  “平糊糟蛋的腌制方法很讲究,腌制的时间必须是在春季。”已至花甲之年的平湖糟蛋技艺制作非遗传承人潘弟观说,要经过选、洗、晒、敲、酿、糟、封7个步骤,经过六个月的时间方可制成。

  在潘弟观看来,制作技艺中最难的一项便是敲蛋。待蛋壳干燥后,就用薄竹片轻轻敲蛋,使其出现裂纹,要做到“蛋壳裂似龟纹而蛋膜不破”,才算成功。

  几百年来,尽管平湖糟蛋的部分流程已可用机械化替代人工,但敲蛋这一环节却无可替代,也正因如此,让这一美食难以被复制、被模仿。

  “我目前身边有两个弟子,他们跟我学习这项手艺,仅敲蛋这一步骤就反复练习了三个月以上。”潘弟观说。

  据潘弟观透露,2022年,他们一共制作与销售了45万余个平湖糟蛋,而这些平湖糟蛋,都是由他与其他几位师傅一个一个“敲”出来的。

平湖糟蛋 潘弟观供图

  平湖糟蛋 潘弟观供图

  现如今,潘弟观教授两名弟子平湖糟蛋的技艺,这对他来说,相当于这项非遗的传承有了人“兜底”,但是想让这项技艺历久弥新,还需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老一辈喜欢吃平湖糟蛋的人多,上海、江苏等地的很多人会来平湖买糟蛋。但要想再往其他地方推广出去,并且贴近年轻人的饮食口味,还要在味道、包装等方面下功夫。”潘弟观说。

  2022年以来,潘弟观大胆创新,在这项“百年老字号”的工艺中加入原汁原味的桂花制作成桂花味糟蛋,在本地推出后深受好评。

  “现在由于桂花成本高,无法大规模生产,但是看到桂花味糟蛋评价很好,后续也会考虑提高产量,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潘弟观说。

  除此之外,这两年平湖糟蛋作为当地的土特产,也被包装成旅游产品推出,潘弟观表示,仅今年过年期间,当地酒店、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地的平湖糟蛋作为伴手礼出售,销量就是往年同期的5倍左右。

  让非遗文化生生不息,让传统美食代代传承,如今,平湖糟蛋的复兴之路已然开启。(完)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