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华全媒+丨2023年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怎么干?——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回应商务运行热点
首页> 地方频道> 经济 > 正文

新华全媒+丨2023年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怎么干?——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回应商务运行热点

来源:新华网2023-02-03 08:19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题:2023年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怎么干?——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回应商务运行热点

  新华社记者谢希瑶、潘洁

  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我国消费市场基本稳定,对外贸易好于预期,利用外资保持增长。

  2023年,我国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怎么干?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回应商务运行热点。

  三方面着力恢复和扩大消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对加力扩消费提出明确要求。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农历同期增长6.8%。2023年将主要从三方面着力促消费:

  一是继续强化政策引领,对已出台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保证政策落实落地落到位,根据今年新形势,聚焦汽车、家居等重点领域,推动出台一批新政策;二是谋划重点活动,以“2023消费提振年”为主线,统筹开展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三是继续优化平台载体,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扩大智慧商店、智慧商圈保障作用,多渠道增加优质供给。

  全力支持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

  “站上了新高度,释放了新动能,作出了新贡献。”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谈及2022年我国外贸发展情况时说。

  李兴乾介绍,2022年我国外贸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表现超出预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突破40万亿元大关;以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出口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全年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17.1%,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

  “进入2023年,全球经贸形势极其严峻,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李兴乾说,我国外贸领域主要矛盾,从去年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已经转变为当前的外需走弱、订单下降,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商务部明确,把强化贸易促进、密切供采对接摆在优先位置来抓,全力支持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面向外贸企业办好这四件事:

  恢复实体展,推动国内贸易展会全面恢复线下展,办好进博会、广交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一系列重点展会;用好新业态,促进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进一步发展,带动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发掘新需求,发挥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的作用,协助各地方组织企业到境外开展贸易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为外贸企业跨境商务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存量增量政策叠加发力稳外资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负责人孟华婷介绍,在2021年两位数增长基础上,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以人民币计首次突破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制造业引资大幅提升,高技术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主要来源地投资普遍增长,东中西部引资全面增长。

  孟华婷坦言,当前,我国吸收外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各种不利因素仍在发酵。她也同时表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超大规模市场、完备的工业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等构成的引资综合优势在不断强化,广大外国投资者仍有很强的意愿来华投资。

  去年以来,我国发布了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出台了促进制造业引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一系列专项政策。孟华婷说,今年将全力推动已出台政策落地开花,并将根据中央部署,再推出一批政策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外资企业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孟华婷说,将继续加强与外资企业及外国商协会常态化交流,帮助解决企业困难问题,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推动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推动更多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持续加大高技术产业引资力度。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与空间站完成对接

  • 我国在建最北高铁全线铺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