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守护耕地,让“希望的田野”春意盎然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守护耕地,让“希望的田野”春意盎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2-03 03:10

  【一线讲述】

  编者按

  春节刚过,田间地头已是一派闹忙景象。管护农田、检修农机、精选良种、储备春肥……大江南北,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备播图”正徐徐铺展。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殷殷嘱托,声声在耳。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如何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让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当前,从岭南大地到江南水乡,从中原粮仓到东北黑土,各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得紧锣密鼓,一系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务实举措落到陇亩之间。让我们走近五位基层工作者,听听他们守护良田的故事。 

黑土地重新“油光光”

讲述人: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 王贵满

  黑土地是大自然赐给东北的金贵礼物,可是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加上风蚀、水蚀等不断侵害,不少黑土耕地变薄了、变瘦了、变硬了。干农技推广这些年来,我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挡住“退化路”,让黑土地重新“油光光”。

  这不,春节假期刚过,我们就开始忙活了。为了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我们着手组建村级技术交流微信群,把各村社的合作社带头人、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都集合起来,有问有答,随时解决各种问题。从2月10日起,我们将要利用覆盖合作社和种植户的“梨树黑土地论坛科技活动日群”,每10天开展一次备春耕生产技术大讲堂,讲解如何选种、如何选肥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同时组织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各乡各村。

  还记得最开始推广秸秆覆盖这种新模式时,老百姓满脸不相信:“地那么埋汰,还能出苗?”我们反复做工作,帮乡亲们解开思想疙瘩。事实证明,使用这种模式,1公顷平均增产2000斤以上,增收近3000元。

  后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的科研专家都来帮我们了,和我们一起没日没夜地干,这才形成了现在的梨树模式。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开始采用梨树模式,既减少了土壤风蚀水蚀,还能增加有机质,让黑土地越来越黑、越来越肥沃。

  2020年7月的一天,梨树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了这片黑土地,留下了“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的滚烫嘱托。这让我们觉得心里滚烫烫、肩上沉甸甸。一定要科学推广梨树模式,既要集合更多科学家来研究机理和作用,又要真正用到咱田间农事里,为建设农业强国作贡献。

  2021年春天,我们打造了梨树模式升级版,尝试集成金融、保险、仓储和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要素,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单元”,把黑土地保护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对接起来。现在,梨树县建设了22个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初步完成了单元建设的标准化目标,取得了增产8%以上、增收10%以上的好效果。梨树模式的推广,进入了规模化、标准化阶段。

  庆幸我赶上了黑土地保护的好时候。今年,我们还会继续创新推广,针对低洼地、岗坡地、沙岗地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让黑土地上的人们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

精准“号脉”,红壤变良田

讲述人: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站长、研究员 张会民

  虽然还在冬天,但我们祁阳站的试验田里仍是绿油油一片。在这个国家级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里,科研工作者们跟往常一样忙着采集各类土壤数据,开展野外监测,给南方红壤“号脉”,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而待到春耕时,我们要备好种子、草籽和谷秧,下试验田整地、插秧、测温、记录、分析。在做好长期定位监测的同时,我们还组建了技术小分队深入周边县区乡镇,指导农户翻耕抛荒地,种植早稻。

  红(黄)壤是我国南方主要土壤类型,几乎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可红壤很贫瘠,酸化问题突出,有机质相对缺乏,需要长期的定位监测研究和科学的土壤改良。而这正是祁阳站的使命所在。

  回想建站之初,祁阳站人攻克了我国南方红壤地区低产鸭屎泥田等问题,让水稻单产从140公斤增加到340公斤。1975年,祁阳站开始布置第一个野外长期定位试验。目前,长期定位监测试验有18个,其中6个已持续30年以上。这里还保存有历史土壤样品约3万个,植株样品约4000个,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农业基础数据。

  这些年,我们聚焦南方200多万平方公里红壤的农业科技需求,先后攻克南方红壤地区水稻“坐秋”、水稻缺锌“僵苗”、红壤酸化防治等重大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技成果,有力促进了南方红(黄)壤丘陵区土壤培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持续发展。以长期定位监测平台为依托,我们站联合南方6个典型省域,根据近30年的联网研究明确了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时空演变特征,创建了酸化防治关键技术,并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安徽六省累计示范和推广应用7327万亩,农作物平均增产64~120公斤每亩,累计新增纯收入82.9亿元。

  60多年来,祁阳站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将青春与心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未来,我们会继续聚焦农业野外科学监测和红壤健康创新发展,让脚下的火红热土长出更多优质粮食。

“庄稼医生”改良盐碱地

讲述人: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王明霞

  这几天,我心里一直揣着件事:这个冬天没下大雪,春节前后几天气温较低,如果处理不好,春播后一些地块很容易遇到冻害。想到这,我就和同事们分头进大棚、走田间,指导粮农在解冻后尽快浇水、划锄、施肥。

  山东东营是退海之地,土地重度盐碱化。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营人,小时候的记忆里,农田的沟沟壑壑总是泛着白。为了造福家乡,外出求学的我选择了农学专业,并在学成后回到东营,在农技站一干就是25年。

  刚工作时,我跟着老站长勤学苦练,很快有了进步。每年到了丰收季节,看着老百姓脸上的笑容,老站长都会语重心长地对我们年轻人说:“好好研究,改良盐碱地才能造福一方。”这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多年来,我的手机号早已成了乡亲们的“热线电话”,而我就是随叫随到的“庄稼医生”。为了推广配方肥改良土壤,有几年时间,我几乎跑遍了全区大大小小的地块,小心翼翼地取土做标记回去化验。现在问起东营区各地块土壤成分构成和占比,我都能信手拈来。

  从2020年起,我们联合专业力量开展科技攻关,连续承担了省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推广小麦宽幅精播、玉米单粒精播、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20多项新技术,通过项目实施,攻关田玉米单产达到了641.8公斤,麦单产达到了611.2公斤,分别比全区平均单产增加了22%、34%。去年,我们团队还举办配方施肥、农作物田间管理、粮食高产创建等各类培训、现场观摩60多期,直接培训超万人次。挑上了农业科技这根“金扁担”,种粮大户们幸福感越来越强。

  眼下,我们正在为快要开始的春耕忙碌着,我坚信,将要迎来的是又一个丰收……

碎片成连片,稻田加花海

讲述人: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农村工作局工作人员 庄健

  在我们黄桥街道,生田村是唯一的保留村庄。村庄西南部,390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整齐排列,冬小麦已陆续出苗,在暖阳中轻轻晃动。

  几年前,生田村还是田房相间的布局,地块碎片化,农田效益低下,村民种田意愿不高,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令人欣喜的是,去年2月,自然资源部在全国部署了446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其中,就有黄桥街道。于是,我们围绕如何让农田集中连片、灌排设施更加完善、粮食实现高产稳产动起了脑筋。很快,我们便组成规划设计团队,进入生田村进行前期测绘、现场调研、规划草图、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等,并将每一步进展向村民公示公告。

  大多数村民很支持,也有一些老人有顾虑,跑来问我们:原有界线打破后,自家田地会不会减少?我们详细解释:通过填埋废弃坑塘、复垦闲置土地、小田并大田,全村整体耕地面积不但没少,还增加了,各家各户自然不会吃亏。我们还对田块的大小、高低进行统一调整,形成一个个大小整齐划一的标准田块。

  与此同时,我们还规划交通路网,确定水源和泵站。因为,只有机耕路规划好了,才能方便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农业技术现代化程度也才上得去。

  经过前后6个月时间,生田村连片集中高标准农田终于完成建设。去年10月底,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进稻田同时作业,场面相当壮观。和之前相比,水稻产量有了很大提升。此外,我们还计划统一进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绿色有机种植。今年,这里还会加种油菜花,增种两个本地品种的水稻。“稻田花海”的田园梦,还会远吗?

减肥增效,让田地“喘口气”

讲述人:河南省南乐县农业农村局退休高级农艺师、濮阳市民兴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俊兴

  多打粮、打好粮,是我一生的心愿。2000年退休后,我觉着身子骨还硬朗,就自筹资金创办了濮阳市民兴种业有限公司,继续搞老本行——良种繁育。现在人们生活好了,更注重健康,只有种植绿色作物,才能卖出好价钱。

  近年来,县里实施生态农业信息化工程,在全国率先建成县域农业面源污染源信息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一开始我不大懂,听人一讲,就明白了:搞这个监测,是为了了解农田土壤的地力状况、农作物需水需肥的情况,这样才能精准实现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让土地好好“喘口气”。

  过去,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塑料地膜给咱农村带来了好大污染。怎么才能有效治理?让人发愁。这几年,我们县找到了“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路子,对畜禽粪污“分散式收集、集中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听说不久后,还要建设7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不但能把周边好几公里的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处理好,还能生成沼气,供给我们做饭、取暖,沼液、沼渣又能用做有机肥,一举多得。

  我们可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近些年,我选试了几个小麦品种,过去一亩地得用100斤化肥,现在改成了大量施用无公害的生物菌肥,不但亩产增加了15%左右,亩均成本还降低了20元。这不就是“减肥增效”吗?

  春节刚过,县里牵头成立了春耕备播农技培训专班讲师团。我也不能闲着,我得把减肥增效的成绩告诉更多人,普及更多管用的知识和技术,一起保护好耕地这个“命根子”。

守护耕地,让“希望的田野”春意盎然

2022年8月,村民在贵州罗甸县沫阳镇红星村收割稻谷。

守护耕地,让“希望的田野”春意盎然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砦牙乡砦牙村,农民在碎土整地。

守护耕地,让“希望的田野”春意盎然

  2022年8月,在河南灵宝市西阎乡万亩黄河滩地,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社的工作人员驾驶农机卸放收获的玉米。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任爽、杨舒、赵秋丽、冯帆、王胜昔、苏雁、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金欣、徐淑霞、贾红敏、沈珍珍)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03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4-10-24 09:05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0-22 11:06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024-10-21 09:55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2024-10-21 09:54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2024-10-21 09:52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2024-10-21 09: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