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春走基层丨春天的守护者——一位独龙族女孩的春节返乡记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春天的守护者——一位独龙族女孩的春节返乡记

来源:新华网2023-01-18 08:47

  新华社昆明1月17日电 题:春天的守护者——一位独龙族女孩的春节返乡记

  新华社记者陈冬书、郑博非

  从昆明出发,坐动车4小时;换乘大客车,在怒江大峡谷间穿行8小时;再搭小轿车,沿着山间公路行驶3小时,方能抵达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

  一路西行,再陡转北上,在地图上勾勒出一个直角,一头扎入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深处。这是2022年第一次在外务工、23岁的独龙族女孩肖花的返乡路。

  返乡之路,有人全力保障

  春节回家,对于在外的独龙族人,曾是一个不易实现的愿望。

  肖花想起父母讲述中从前的日子:以前交通不便,从县城到乡里的路只能靠马帮,走上一星期才能到。遇到大雪封山便彻底断了出路,每年与外界隔绝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直到2014年独龙江隧道贯通,情况才得以改变。

  如今,独龙江公路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穿山过隧,总长约79公里,历经749个崎岖而陡峭的转弯。曾经一周的路程,现在只需3小时便可到达。

  然而,2022年12月25日,大雪还是不期而至。正在返乡途中的肖花接到了封路通知。

  大雪中的独龙江公路。(独龙江边境派出所供图)

  此刻的独龙江公路,风雪交加,路面结冰,部分垭口处积雪已有半人高。

  为尽快抢通道路,当地民警、交警们扛着工具第一时间奔赴除雪保通一线——

  在积雪过厚的路段,他们俯下身子一锹一锹地铲雪;遇到被困的车辆,他们弯腰弓背,齐力推车;车轮陷进雪地,他们就给车轮绑上防滑链,帮助驶离危险路段……

  8小时后,被困车辆陆续疏散,路政部门的装载机开上公路继续清理,道路终于恢复畅通。

  “春节前后正是下雪的高峰期。”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所长邓湘河说,今年返乡群众增多,派出所的防寒衣物、防滑链等物资储备比上一年翻了一番。

  “我们守护着独龙江乡群众的回家路,期待他们阖家团圆,祝福他们过个好年。”邓湘河说。

  返乡之惑,有人予以分忧

  因封路暂住朋友家的肖花感到身体不适,她怀疑自己“阳了”。

  她左思右想:如果现在回去,传染给家人怎么办?村里现在能买到药吗?她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别担心,村里来了支‘背包队’,给我们准备了充足的药物呢。”肖花的妈妈在电话里说。

  这支“背包队”,是2022年底乡里为保障村民健康成立的。乡村干部、卫生工作者们背着防疫物资、宣传材料结队入村,为村民演示讲解防疫措施,疏导紧张情绪……

  “背包队”走遍全乡6个行政村的40个村民小组。每次登门,他们都会带来特制的“大锅中药”分给村民。

  独龙江乡中心卫生院的医生正在为群众接种疫苗。新华社记者陈冬书摄

  “卫生院药物储备也同样充足。按全乡每人3天的药量计算,足以覆盖过节期间的需求。第4针疫苗也已到位1200剂。”独龙江乡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丰秀琴说,“不仅如此,每个村卫生室还配有血氧仪。”

  在这座偏远的小乡镇,有人坚定地守护着村民的健康,保障他们平安过年。和家里通完电话,肖花安心多了。

  家乡之变,大家共同守护

  马上就要到家了,肖花却又担心了起来:天色已晚,以往冬天走在村里的铁索桥上脚底会打滑,还要走几百米漆黑的夜路。

  一进村,她惊喜地发现:铁索桥被拆除了,旁边新建了混凝土桥;通向家里的乡间小路上,盏盏明灯散发出温暖的光芒。

  “新桥更宽、更结实了。有了路灯,再也不用害怕走夜路了。”肖花说。

  图为独龙江乡一号桥。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挂满玉米的屋檐下,热气腾腾的炉火边,肖花的父母为她端上一锅漆油炖鸡,这是家的味道。久别重逢的一家人开始一场围炉夜话——

  2022年这一年里,家乡悄然转变:5月,村里最后一个旱厕改为了水冲厕所;8月,新安装的路灯照亮了乡村路;国庆后,老铁索桥被拆除,新桥正式通车……

  肖花更关心家里的情况。“我在外地打工一个月能赚四五千元,可以拿出一小半补贴家用呢。”肖花自豪地说。

  “你别担心,家里都好。我们种了30亩草果,光卖草果一年就挣了快两万块钱。”肖花的爸爸说。

  2018年独龙族整族脱贫后,村民们通过种草果、发展旅游业等方式不断改善生活。曾经“贫困孤岛”的命运被改写,独龙族群众牢牢守护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冬日的独龙江水犹如流动的翡翠,碧绿而清澈,那是希望的颜色。在愈发浓烈的年味里,春天要来了。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 中国向中埃塞农业减贫示范村捐赠一批农业设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