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农民看到更多好电影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让农民看到更多好电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10-28 09:00

  “一方小银幕,能装地和天;演不完千古悠悠美与善,放不尽人生百味苦辣酸甜。银幕故事像老娘土,养壮了根,养旺了苗,养靓了女,养俊了男,养甜了老百姓的苦日子,养美了大江山。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

  这是2012年创作完成并登陆农村电影订购平台的戏曲片《电影儿女》中的一段唱词。影片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南开封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郭建华为原型创作。当放映员的20年里,她共为观众放映电影1.3万余场;当经理的26年里,她共组织放映电影15万余场,观众达上亿人次。

  河南舞钢第二高级中学校园公益电影放映现场。本文作者供图

  郭建华与放映机。郭建华供图

  陕西蓝田公益电影放映现场。本文作者供图

  据统计,目前农村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年度可供订购影片5000余部,近十年来累计供应新片3400余部,其中包括在城市放映时票房过亿影片300多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关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理念,经由一部部新片、大片走进乡村,变成老百姓看得见、够得着的文化消费服务。

  这个过程中,一大批像郭建华一样活跃在公益电影放映领域的电影儿女,做出了突出贡献。

  加速进入农村市场

  今年7月底,上映刚刚两周的国产新片《外太空的莫扎特》走进浙江宁波乡村进行公益放映,很多当地的孩子看到了暑假里的第一部院线大片。

  从2012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算起,十年来,越来越多新片、大片提速甚至同步进入公益电影放映市场。

  与城市主流院线影片密度大、上映周期短的特点不同,公益放映具有不受档期约束、放映场所丰富、能够支撑长线放映等特点。但是,由于单片、单次放映的收益相对较低等原因,起初的农村公益放映并不被商业大片重视,一些影片甚至放弃了这部分市场。

  随着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在制片方和发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些在城市院线票房和口碑俱佳的新片、大片开始尝试下线后第一时间进入农村市场。以2013年为例,2012年年度票房冠军《人再囧途之泰囧》在主流院线未下档就登陆农村电影订购平台,《西游·降魔篇》《十二生肖》等则在城市院线下档一周内登陆农村电影订购平台,农民及时看到国产大片的愿望得以实现。据统计,2012年至今,《人再囧途之泰囧》《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300余部城市票房过亿影片先后进入农村电影订购平台。

  “我还记得放映《烈火中永生》《柳堡的故事》《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和近年来一些国产新片时,观众们期盼的心情和激动的表情。当年在农村连续放映时,我常常来不及吃饭,乡亲们会给我塞一把家乡的花生。看着乡亲们跟着银幕上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郭建华说。

  自制作品对接需求

  以农村流动放映为主的公益电影放映具有区域消费特点明显、人口结构差异性强等特征,有的主流院线上映的影片并不符合农村公益市场的消费习惯。为此,部分院线结合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相应推出自制作品摄制和发行业务,精准对接辖区观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山东新农村院线拍摄了《现代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吕剧电影《幸福公寓的笑声》《家长理不短》等20多部影片,打造了“山东新农村出品”品牌;河南周口新农村院线把当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创作了“农家系列”豫剧电影《农家媳妇》和《农家嫂子》,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风格受到市场欢迎;湖南拍摄了经典花鼓戏数字电影《五女拜寿》,探索出一条投资少、生产周期短、发行快、收益大的公益电影拍摄之路。据统计,目前平台可供订购影片已经涵盖京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秦腔、越剧、陇剧等20余个剧种。

  今年,郭建华所在的祥符区电影公司在完成既定放映任务的同时,特别增加了科教片的放映数量。她说:“富裕了的农民不缺米、不缺粮,他们最关心的就是生产致富的信息和技术。拍摄、放映农民需要、喜欢的科教片,将科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农村基层文化推广之中,是我的责任与目标。”她还曾参与故事片《放映路上》、戏曲片《电影儿女》、科教片《咱家花生好收成》等影片的创作。《电影儿女》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2014年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荣膺最佳音乐片奖,《放映路上》放映场次已突破10万场。

  转至室内优化升级

  农村电影放映优化升级的关键是从“看得到”向“看得好”过渡,主要措施是实现从室外向室内转移。但是建设独立的放映场所,前期投资大,后期运营成本高,公益放映无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可持续经营。在公益放映片源供应充足、市场订购稳定、放映标准提升的前提下,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农村电影放映优化升级的新路径?一些农村院线不断采取新举措,打造了从室外向室内过渡的轻资产、可复制模式。

  陕西西安世纪长安院线将公益电影放映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室内设放映室,室外安装全自动银幕架,打通室内、室外,实现互补放映,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化解了新建独立场馆的前期资金和后期运营压力。截至目前,西安累计建成固定银幕墙132面,固定银幕架115个,全自动固定银幕架放映点19个。

  “这事儿,好着呢!”在陕西蓝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放映厅里,谈起蓝田公益电影放映从室外向室内转移前后的变化,放映员和电影观众异口同声地叫好。在实践中心门口的广场上,立着一块7米宽、一分钟就能完成升降的全自动银幕架。有了它,“挂幕”“接电”这两项放映过程中最耗时、费力的工作被简化成安全、快捷的一键式操作。

  “看电影不必东奔西跑,新时代实践站方便又周到!”在蓝田汤峪镇的村级实践站,观众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在蓝田美丽宜居示范村圪塔村,古朴大方的文化礼堂保留了八仙桌、长条凳、石头墙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相约在文化大礼堂看电影、吃年夜饭已经成了村里的新民俗。

  从放电影的年轻姑娘变成放电影的老太太,郭建华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农村观影条件的改善,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农村流动放映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电影放映由室外向室内转移,建设乡镇电影院和村固定电影放映场所,让农民一年四季都能看上好电影。

  今年4月,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屯镇佐舍村的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顺利通过评审验收。作为全州首个村级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这里有一间面积为80平方米,最多可容纳60名观众的放映室,服务全村14组、800多户、3500多人,包含汉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群众。北京世纪东方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初勇一边根据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做好疫情防控,一边为这个固定放映点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最终保证了固定放映点顺利验收。

  覆盖多种放映场所

  十年来,公益电影内涵不断扩大,惠及范围不断拓展,公益电影放映覆盖农村、校园、社区、养老院等多种放映场所。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放映员王祥的工作,是从早上8点开始在养老院筹备放映,到晚上10点社区放映结束才下班。放映久了,王祥更了解不同场景下的观众口味,比如去养老院放映,他会带老年人喜欢的健康类科教片《骨关节病的预防与治疗》和亲情孝道题材影片《家长理不短》等。

  王祥从事的“送电影进福利机构、社区广场”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是山东省电影局会同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残疾人联合会开展的免费公益电影放映的一部分,自2015年启动至今,始终致力于丰富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边吃一边看,吃着感受关爱,看着更加欢乐,传承的是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今年中秋节,青岛、威海、日照的公益电影放映小分队来到各自辖区的敬老院开展“迎中秋送温暖”活动。放映员专门选择了戏曲片、喜剧片等老人能看懂、喜欢看的影片,还为老人带去了月饼、水果、牛奶,让他们在感受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的同时,充分享受公益电影文化大餐。

  校园放映是公益放映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陕西、河南、湖南、安徽、湖北、广西等多地先后出台政策,支持校园公益电影放映。其中,陕西励志校园数字院线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小学影视教育省级服务单位,自2010年起,将350余部优秀的爱国主义电影、儿童电影送进全省1.1万余所中小学校,累计放映55万余场,观看学生近亿人次。

  点播自己最想看的电影,自行选择放映时间……随着进入公益电影市场的片源越来越丰富、固定放映点越来越多,观众的观影积极性和交互性也越来越高。9月20日,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陈望道故居,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改革省级应用“浙影通”开始全省贯通使用,将形成电影的选、点、接、派、评闭环链条,把观影选择权、话语权、评价权交给群众,让农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展现了公益电影更加美好的前景。(林莉丽)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