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甘肃高校古籍修复课:“复活”古书添年轻力量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甘肃高校古籍修复课:“复活”古书添年轻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09-30 09:25

  图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民族工艺学院古籍修复课堂。 九美旦增 摄

  中新网兰州9月29日电 (丁思 刘玉桃张婉聆)制定修复方案、拆线、拆纸钉、标记页码、清洗、配补纸、修补损坏书页、压平装订……经过10多道工序,一本残破的古书恢复如初。

  “古籍修复最重要的是实践经验,此外就是对历史文化等多领域了解和个人的耐心。”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民族工艺学院古籍修复课教师袁玉斌对学生如是说。

  图为老师袁玉斌正在指导学生修复古籍。 九美旦增 摄

  随着大量科技手段涌入古籍保护领域,古籍修复“潮”了起来,修复师这个职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在31岁袁玉斌的课堂里,绝大多数学生是“95后”和“00”后。

  近日,中新社、中新网记者走进该校古籍修复课堂,学生围坐在一张长方形木桌前,木桌上铺着一块无纺布,因为修复中会用到浆糊,无纺布可以避免书页与桌子粘连。每人桌前摆放着一张破损的纸张,旁边放着竹起子、棕刷、镊子、订书锥、木槌、书锤、毛笔等,学生正在聚精会神修补书页。安静的教室里,偶尔传来木槌敲击的“梆梆”声,和喷壶喷水的“沙沙”声。

  “他们都是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学期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完成普通版本古籍修复,但对于酸化严重书籍,粘连较严重,学生修复水平还达不到,主要是缺乏经验,一不小心会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作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袁玉斌,现从事古籍修复、书画装裱、书法篆刻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2019年他跟随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甘肃传习所导师师有宽先生学习古籍修复。

  图为老师袁玉斌正在给破坏的古籍补损。 九美旦增 摄

  袁玉斌说,修复一本古籍往往涉及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规范与标准,这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素质修养及操作手法要求极高。修复古籍一定要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即保护古籍的原貌,保持古籍的文物性、资料性和艺术性。

  2019年,该校民族工艺学院开设古籍修复专业课程。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指导下,2019年由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牵头在该校设立甘肃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传习点。

  如今,该校民族工艺学院已建成书画装裱工作室一间,纸制品鉴定与修复工作室一间。学院设有传统手工案台7张,用于书画装裱、古籍修复课程学习与技能训练,为学生的教学实训、技能提升等提供真实的职业氛围和实践场所。

  袁玉斌教授古籍修复课已有三年时间,他说:“学校古籍修复课很受学生喜爱,每学期设置108节课,很多学生除了上课,课余时间还会到工作室继续学习,有些学生毕业后也选择从事相关课程的工作。年轻学子涌入给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增添年轻力量。”

  图为学生正在修复破损古籍。 九美旦增 摄

  通过古籍修复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针对书页破损情况,如絮化、酸化、水渍油迹污染、虫齿鼠啮等损坏症状较轻的,制定不同的修复技法,完成书页修复。

  “刚开始只是有些好奇,后来发现这个课程很有意思。通过修复书籍,可以让我更加了解历史,也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这门课需要有耐心,必须脚踏实地去完成,这让我的性格更沉稳。”该校民族工艺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学生王文杰说。

  近年来,该校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教改科研、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工作,推进甘肃古籍修复事业,适应地方教育文化发展需要。

  2020年,该校与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成立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研究所;2021年,该校与甘肃省图书馆开展合作办学,共建“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甘肃传习所人才培养基地”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古籍修复专业学生实习基地”。

  王文杰说,如今掌握古籍修复技艺的大多是老一代人,从事这项工作的年轻人较少,学校给了我们尝试的机会。“作为‘00后’,我们接纳新事物、尝试新东西,但也喜欢传统的技艺文化,未来的我们会用年轻人的‘潮流方式’,来不断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技艺。”(完)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