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华书局创立110周年——守正出新,赓续中华文脉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中华书局创立110周年——守正出新,赓续中华文脉

来源:人民日报2022-09-21 16:18

  中华书局诞生于110年前。110年来,这家以“中华”为名的出版机构始终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以推动民族进步为旨归,把自身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彰显了出版人守护中华文化、贡献国家民族的家国情怀。

  国史新貌 功在千秋

  “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先生写于100多年前的这句话,今天依然镌刻在书局大厅的入口处。

  “中华书局能从一家小小的民营出版社发展成今天中国最大的专业出版机构之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是内在的精神动力。”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周绚隆说。

  自成立之日起,中华书局就把“为往圣继绝学 为国家保文脉”作为自己的使命,投入满腔热情,110年来,坚守不渝。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书局就以现代排印方式整理出版大型古籍丛书《四部备要》,影印出版号称“古代百科全书”的《古今图书集成》。

  1958年,随着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古籍整理出版事业进入新阶段。在古籍小组领导下,中华书局先后整理出版了《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词》《甲骨文合集》等大型古籍,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基本典籍,奠定了中华书局新的历史地位。

  最能代表中华书局古籍整理成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整理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这套书被公认为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的代表作,对中华文化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在以前想要方便地阅读“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却并不容易,各种版本字句差讹,名目繁多,没有标点分段,读起来困难重重。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程于1958年启动。一时群贤毕至、大师云集。20年孜孜不倦,20年苦心孤诣、精益求精,终于呈献出一部“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二十四史”。从此,这部以往只能供专家学者阅读的古籍化身千百,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人案头可备、能实实在在阅读利用之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进入新时代,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永乐大典》等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稳步推进,《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五礼通考》《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等代表古籍整理水平的重量级图书相继出版……

  值得指出的是,出版这些著作,中华书局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很多项目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主持或深度参与整理编撰,历时十余年才完成,但正如中华书局前任总经理徐俊所说“这类书即使没有补贴我们也要做”。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年至今,中华书局系统整理出版了数千种古籍,覆盖了经史子集各类,体系完整、质量上乘,满足了学术界文化界的阅读使用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正本清源的重要贡献,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石。

  精神品格 薪火相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但对中华书局而言,献身学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却是历久弥新、代代相传的。而这种精神不仅仅属于中华书局,更属于整个学术界。

  2006年,中华书局启动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作。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具体承担此次修订工作,负责人胡珂是一位80后,她说:“我们虽然在学养上和前辈大师尚有距离,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前辈们献身学术、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依然在传承,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国家为人民贡献一部更准确、更完备的史学典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修订者和中华书局的编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以《梁书》为例,在“二十四史”里,这部书体量较小,但即使如此,修订者仅仅在其中一卷就给出了几百条修订意见,全部校勘长编高达上百万字。责任编辑把校勘记打印出来,数千页A4纸堆在桌面,像一座小山。点校本《史记》早被学术界公认是整理水平最高、最可靠的本子,但经过此次8年的修订,仅校勘记就新增了3400多条,处理文字约3700字,重要的标点改动约6000处。“‘校书如扫落叶’,古人这句话我们深有体会。”《梁书》修订本责编李勉说。

  精审细校已经成为中华书局的“基因”。有时为了一个名词或一个标点,编辑要和修订者反复沟通多次,不乏吵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此时就要反复查对文献、研究版本,寻找新的根据。负责主持修订“新旧五代史”等三部史书的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感慨地说:“参与修订工作后,可以切身感受到整个工作的规范严谨,相当于自己也再次历经专业的学术训练。”

  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中华书局在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培育并传承的这种精神为中华书局赢得了崇高声誉,许多学者把在中华书局出书视为对自己学术地位的肯定。历史学家顾颉刚甚至在遗嘱中要求把自己的全部著作交由中华书局出版。

  与时俱进 守正创新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华书局紧随时代步伐,锐意创新、守正出新,打造出“网上的中华书局”和“面向大众的中华书局”。

  “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检索古籍”“人工智能自动点校古籍”“三维全息苏东坡朗诵古诗”……这些以往难以想象的新应用是由中华书局下属古籍数字化企业古联公司开发的,这些应用极大拓展了古籍的应用场景、降低了古籍的使用门槛,使古籍和传统文化离群众更近了。

  目前,中华书局创设的籍合网拥有22万注册用户,30多个大型古籍数据库拥有40亿字的海量内容,服务海内外140多家机构。还拥有一个总字数超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数据主要用于机器深度学习、训练人工智能。现在,中华书局开发的古籍智能处理系统可以自动给古籍断句标点、自动标记人名地名、自动核对引文、自动识别古籍文字等。“这些技术工具与众包平台相结合,在古籍数字化整理和编辑过程中爆发出巨大能量,极大提高了古籍整理的效率。”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总经理洪涛说。

  “大专家写小文章”是中华书局开创的优秀传统之一。《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华活页文选》《文史知识》等读物把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介绍给广大读者,数十年来畅销不衰。

  进入新时代,中华书局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物佳作不断涌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建筑的意境》《〈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故宫营建六百年》《百年革命家书》《发现三星堆》等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的著作反复再版。“跟大师学国学”系列、“一本书读懂”系列、“国民阅读经典”、“中华经典藏书”、“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等经典文本普及系列……照顾到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受到广泛欢迎。

  线上直播、名家讲座、趣味视频、嘉宾探店、神秘盲盒……近年来,中华书局不断创新,用全新的传播方式宣传品牌,服务公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中华书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自己的使命任务,守正出新,砥砺前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周绚隆说。

  本报记者 张 贺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