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沪苏浙皖主要领导再聚首,长三角朋友圈为何这么“热”
首页> 地方频道> 经济 > 正文

沪苏浙皖主要领导再聚首,长三角朋友圈为何这么“热”

来源:澎湃新闻2022-08-16 10:39

  炎炎夏日,与气温一同升高的,还有长三角“朋友圈”。

  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在全国经济版图上举足轻重。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首次举行可追溯至2005年。自2018年以来,新一轮的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已经召开了4次,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分别担任过一次东道主。众人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共谋高质量融通合作,共商一体化发展大计。

  2022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历经“四年一轮”,再次回到上海。大江奔流,勇立潮头,一年一度再聚首,长三角时代图景又见波澜壮阔大场面。

  三年行动计划

  2018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早在2018年1月中旬,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主要领导就曾在苏州座谈,时隔不到半年,他们又“碰头”了。

  会议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编制完成为标志,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年行动计划的内容覆盖12个合作专题,拓展到产业合作和民生工程方面,同时进一步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7个重点领域。

  会议商定,对比较紧要又具备条件的事,要抓紧干起来。会议梳理提炼了30多项重点合作事项清单,包括专项行动、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和规划编制等,纳入工作要点,确保合作事项能够落地。

  比如民生工程方面,积极研究探索急诊和部分门诊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可行性,实施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等项目。同时,旅游、体育、养老等人民群众关心的合作事项也被纳入了三年行动计划,努力使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成果惠及百姓。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签署了11个合作项目,涉基金、环保信用、基础设施、信息化、区域合作、商务等领域,包括长三角地区5G先试先用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申宁杭合四城轨道交通扫码便捷通行合作意向书等等。

  也是从这场“上海会议”开始,延续十余年的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换成了一种高密度的开法。

  除了主要领导们的座谈会,还配套召开多个工作会议、确定新的具体合作项目乃至举办论坛、安排实地考察等等,长三角的合作浓度愈发显现。

  “1+1+1+1>4”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

  半年后的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九天后,2019年5月22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芜湖召开。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等先后进行。

  彼时,谈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语境,又有了新的变化。一年间,共绘“一幅图”、共下“一盘棋”、共治“一江水”、共建“一张网”、共推“一卡通”,已经形成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这场座谈会审定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19年工作计划》,部署了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事项。此前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也为实施落实《规划纲要》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就是要把设想和谋划逐一分解、落地。在这一过程中,要多方动员、形成合力,上海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携手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

  对于“龙头作用、各扬所长”,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谈及自己的理解,“核心就是深化分工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合作共赢,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

  座谈会上,李强还提及了一个算式:“对于当前长三角而言,最紧迫的不是简单地各自补短板,更重要的是竞相拉长板,把各自优势变成共同优势,实现‘1+1+1+1>4’。”

  多年来,作为“龙头”的上海,持续发挥着引导推动作用:与长三角兄弟省市共拉长板、共享优势,在科技创新联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特别是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聚焦制度创新,率先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共同体”

  2020年6月5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在浙江湖州举行。这是长三角一市三省首次联合举行重大项目开工活动,拉开了2020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帷幕。

  当时恰逢《规划纲要》实施一年,也是新冠疫情暴发后加速复工复产复市、力促“六稳六保”的特殊时刻。

  这场座谈会审定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0年度工作计划和重点合作事项清单,着重就落实“六稳”“六保”、践行“两山”理念、深化应急协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共同推进的重大事项。

  正是在这样的重要场合,“共同”二字被频频提及,“共同体”一词深入人心。

  “共同育新机开新局、更好服务国家大局;共同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共同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共同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强化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共同放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引领效应;共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共同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

  八个“共同”,使长三角一市三省真正成为休戚与共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会议期间,包括沪苏湖铁路在内的一批重大项目和合作事项,或正式开工,或明确规划,释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深入推进的明确信号。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总书记再次为这片占全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热土指明了发展方向,“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有媒体指出,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高规格的推进会”。由此可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持续上升,也在外部环境的变局中,凸显出特殊的战略意义。

  “稳”和“进”

  一年后,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于2021年5月26日在江苏无锡举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会议同期举办。

  同年5月27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正式揭牌。该办公室由科技部与三省一市相关部门共同建设,为高质量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展开各项工作。

  事实上,在揭牌之前,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期,长三角呈现出上海龙头高高引领、江浙两翼开合奋进、安徽强势发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特别是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一市三省进一步紧密携手,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在中美经贸摩擦和疫情灾情等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长三角成为全国复工复产最早、成效最好的区域之一,以自身的“稳”和“进”有力支撑了全国发展大局。

  与此同时,第一份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期满,下一步行动方案也已着手定制。2021年的座谈会审议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重点围绕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增强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动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历经“四年一轮”也再次回到上海。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担新使命,同谱新篇章”,一市三省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做出新的谋划、新的部署。

  (澎湃新闻记者 陈少颖)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科威特王储米沙勒

  • “海巡08”轮在上海列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启幕。大会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在内的众多前沿产品让参展者感受“智”造魅力。
2023-09-22 10:43
首创“1+6”一体化数字办赛服务平台、首条5G-Advanced万兆网络走进现实、境外“电子钱包”首次在境内“无缝对接”……即将开幕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智能亚运”成为中国尖端数字技术发展的展示窗口。
2023-09-22 10:42
为让更多好项目走出“深巷”,参展高校与各行业企业融合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专利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3-09-22 10:42
今年峰会主题为“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围绕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网络安全、数据治理、数字减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议题举办20场分论坛。
2023-09-22 03:40
“天宫课堂”是一扇连接地球与太空的奇妙之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地面课堂,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跟随航天员穿越波澜壮阔的星空,展开一场关于宇宙的美妙旅程。
2023-09-22 03: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1日在北京市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支持广大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
2023-09-22 0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9-22 03:30
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
2023-09-22 03:3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认为,本届大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搭建了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
2023-09-21 10:37
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共815项参展项目,集中展示了高校创新科技成果,体现了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担当作为。
2023-09-22 03:50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日在安徽合肥发布了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其中申报发明专利74.34万件,比上年“500强”增长了10.48%,发明专利数量连续5年持续增长,占专利数比重为39.43%。
2023-09-21 10:36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钻石会像火山岩浆一样从地球深处喷涌而出。这种美丽而奇异的现象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目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这些钻石形成于地壳深处约145公里处,以每小时18—132公里的速度喷发到地表。
2023-09-21 10:34
瑞士素有冰雪王国之称,畅享冰雪运动成为全球游客选择前往当地度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适宜的自然环境促使冰雪运动成为瑞士的国民运动,几乎每个瑞士人都会滑雪。
2023-09-21 10:30
2017年正式通车的蒙内铁路穿越内罗毕国家公园、察沃国家公园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因此,未来应以落深落实《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为抓手,高质量持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2023-09-21 10:30
金秋时节,之江大地热情涌动。浓郁的亚运氛围中,“大道之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9月8日起隆重举办。
2023-09-21 10:29
日前,《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揭示电荷储存聚集反应新机制的论文,这项研究或将以全新角度推动锂硫电池发展
2023-09-21 10:27
SKA中频天线的伺服控制系统需要满足高电磁屏蔽指标,才能实现高灵敏度观测。 SKA中频天线的背架是空间网架结构,采用螺栓球与拉杆螺连的方式安装。
2023-09-21 10:26
光明网《创新改变中国》栏目走进位于山东青岛的海信创新研发中心,探索我国激光显示领域的“软实力”和“硬科技”,感受显示领域的“未来之光”。
2023-09-20 15:00
冷湖镇,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秋夜,茫茫戈壁,人迹罕至。仰望,星空璀璨,银河迢迢,仿佛沿着这条颠簸不平的土路,就能走进银河、踏入群星。
2023-09-20 04: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