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承载先民智慧的217组文物,藏着“何以中国”的密码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承载先民智慧的217组文物,藏着“何以中国”的密码

来源:文汇报2022-07-31 09:53

  ■本报记者 李婷

  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昨天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汇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文博机构收藏的217组文物,展品总计314件,涉及89个重要考古遗址,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组。

  无论从展品规模、数量和等级上,该展堪称上博今年最重磅的精品大展。它引发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是“以物论史”,借助实实在在的考古发掘成果阐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深层原因。

  “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来自于西周青铜器的腹底铭文

  “通过这个展览,可以解答‘何以中国’几个重要问题——中国从哪里来,中国之中在哪,中国的文化概念是什么?”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介绍,本次展览名称“宅兹中国”来自于西周青铜器何尊,其腹底铭文记载了武王灭商和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洛邑的重要史实,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记载。虽然铭文里的“中国”是方位词,意思是“国之中央”,指今洛阳一带,但隐含着当时的天地意识和国家观念。

  据记载,距今4000年左右,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和交融后,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构建了古代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河南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这里发掘的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完整的大型都邑,它和诸多夏代遗存一起见证了夏文化。

  本次展览的第一件展品夏代晚期网格纹鼎,便出土自二里头遗址。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被称为“中华第一青铜鼎”。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告诉记者,这只鼎的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二里头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一件商代中期兽面纹方鼎是商人置都于郑州的实物依据。该方鼎腹部呈斗形,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形竖耳。承托器身的四根鼎足粗壮浑厚,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器壁四面与四隅各有兽面纹一组,四壁的两侧及下部用乳钉纹带装饰,足有兽面纹及弦纹。它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结合窖藏坑规模、同出器物以及与同时代青铜器的比对,可以判定该鼎是王室重器。

  周的代表性器物为一件战国晚期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全器饰错金银四瓣花纹、三角云纹,布局匀称和谐。这件鼎是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典型,纹饰非常罕见,铺首钮也很少见,造型精巧玲珑,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记者注意到,展厅中有多件文物与妇好有关。这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比如,一件商代晚期的司母辛觥,是商王武丁的子辈为其母妇好所做的祭器,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该器造型雄奇,为立兽状,兽嘴前倾,头上有卷曲犄角一对,圆目外突,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状鋬。器表通体饰以精致繁复的纹饰,以雷纹衬底,饰有兽面纹、夔纹、羽纹等,兽脊与下额至胸铸有扉棱很是细腻精致。一件近半环形片状的凤首人身形玉佩则出土自安阳小屯妇好墓。佩的前部为凤首,钩嘴、臣字眼、高冠,冠上雕锯齿形扉牙。器身以双阴线饰变形云纹。佩的下端屈曲如跽坐人形。该玉佩两端各有一穿孔用于穿系,或为妇好生前使用之物。

  整个展览以时间为线,带领观众顺着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探寻先秦时期波澜壮阔文明的神采与魅力,最终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晚期商鞅方升收尾。这件器物是长方形有柄量器,外壁刻有75字铭文,分为商鞅和秦始皇两次所刻。铭文大意讲,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商鞅颁布量器的标准容量。底部铭文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令。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此后,秦统一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帝国时代。

  “何以中国?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和观察立场审视研究这个问题时作出了多元多维的不同阐述,博物馆因其自身承载的历史也拥有着助力解答中华文明起源这个宏大命题的天然使命。”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透露,该馆将联合国内文物大省,在今后五至十年内举办一系列“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用考古发现讲好中国故事,以史增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悉,上海博物馆自行研发的数字藏品平台“海上博物”将于8月5日正式上线。届时,此次展出的两件国宝藏品商鞅方升和西周保卣将以数字藏品形式登场。此外,驻守上海博物馆南大门20余载的八尊神兽,也将以“上博META少年”形象陆续亮相。这是迄今全国博物馆界自行研发、自主拥有知识产权的首个数字藏品平台及区块链技术体系。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 全国职业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京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