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风扇帽、冷冻喷雾受欢迎 “降温神器”真的有用吗?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风扇帽、冷冻喷雾受欢迎 “降温神器”真的有用吗?

来源:扬子晚报2022-07-30 05:35

  记者实测四款降温“神器”

  “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7月28日,江苏省气象台升级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南京全市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7月29日,虽下起了雨,但高温不退,苏南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6℃。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波高热预警。记者注意到,许多“降温神器”出现在市民眼前,款式多不胜数,在各大电商平台上,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这些“降温神器”真的有用吗?记者购买了几款不同类型的“降温神器”:风扇帽、冷冻喷雾、降温项圈等,进行实测。实习生 方丽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灿

  风扇帽:

  挡视线、声音吵,降温效果一般

  手持风扇、挂脖风扇比较司空见惯,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时注意到,风扇帽也很受消费者欢迎。记者随机购买了一款可充电风扇帽,这款产品月销量1000多件,在帽板上带有风扇,风扇有三档风力调节,可以USB充电。据卖家描述,这款帽子的大帽檐可以屏蔽95%以上的紫外线,涡轮式循环扇可以畅享自然大风。

  记者使用该产品前,测出的体温是36.7℃。把风扇开到最大档后,体温比一开始降了0.2℃,但使用时基本没有感受到凉意,并不能减轻酷暑带来的难受感。另外,戴上这款帽子后,视线会被挡住,戴眼镜的人群体会更加明显。而且,小风扇的风只能吹到额头,风力过于集中,很容易使头部受凉。风扇的声音很吵,会影响使用者的注意力,在安静的环境下也会打扰到别人。

  冷冻喷雾:

  降温效果不错但有风险

  “降温喷雾”是许多网友推荐的降温神器,一般喷在衣服上使用。但不少人会购买“运动冷冻喷雾”来降温消暑。

  记者购买了一罐喷雾并进行了实测。喷完后,体温直接从36.4℃降到36.1℃。但在同一身体部位多喷几次喷雾后,会明显感觉到有冰冻感。该产品说明书亦指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喷射三秒以上,否则会有冻伤的风险。另外,记者了解到,冷冻喷雾主要是运动员受伤时的应急措施,不建议经常作为降温产品来使用。

  降温项圈:

  冻感刺激、脖子冻红,使用感不好

  降温项圈也是一款火爆的降温产品,它体积不大,外观神似果汁冰棒,据称放到脖子上就能感受清凉。记者随机挑选了一款,卖家在产品介绍中写到,“即用即冷、重复使用、便携折叠、持久清凉。”

  收到该项圈后,记者注意到它需要先放到冰箱,冷冻大约20分钟后,会由流水状变硬变冰。使用该降温神器前,记者的体温是36.2℃。戴上它活动了5分钟后,脖颈处测出体温是35.8℃。体温下降较为明显,但记者的体验感并不太好。首先,项圈一放到脖子上,身体的毛孔立马有被放大的感觉,仅5分钟,脖子就会有些冻红。另外,这个降温项圈很快就又回到偏水的形态,假如要户外长时间使用,是不太实际的。

  手机小雨伞:

  防晒效果无法测评,防雨略“鸡肋”

  除了人的降温“神器”,手机也有专属防晒“神器”。记者注意到,不少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会在驾驶位附近放置一把小伞,用来给手机防晒降温、防止过烫及防雨。

  记者购买了一款月销量6000多件的小雨伞,收到货后,本打算测评其防晒降温效果,比如在炎炎烈日下,使用小伞是否会对手机温度产生影响。但天公不作美,南京市突然下起了大雨。记者注意到,在雨天户外使用手机的场景下,小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也略显“鸡肋”。

  首先,它并不适用于有拍摄需求的群体,因小伞位置无法移动,部分手机的摄像头会被挡住。另外,使用小雨伞时,手持支架并不方便。值得一提的是,若是骑电动车时使用,会略微挡住视线,不利于安全驾驶;风较大或骑车速度较快时,手机仍会有被雨水打湿的可能,小伞也可能会被吹翻。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全国南戏展演启动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