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看见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看见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07-22 09:46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看见

  ——北京十一学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观察

  本报记者 焦以璇

  “家长的诉求,就是孩子在学校能获得足够的支持。”“注意,不是所有孩子、哪一类孩子,而是具体的‘我的孩子’。”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十一学校第十三届教代会上,教师们热烈讨论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学校如何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

  经过长达36天的讨论,目标逐渐清晰——作为一所有着多年育人模式改革探索经验的学校,在完成了学校物理空间、组织形态、管理方式及课程变革的基础上,有必要向“最后一公里”进发。于是,教代会一致通过,将《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表述修改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每一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实现?

  从每个学生的学习链条去设计作业

  “为什么有的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却上不去?同一份作业对每个人都适用吗?”对这些教育细节的追问,促使北京十一学校早在“双减”政策出台的前两年,就成立了作业研究中心。

  “长久以来,老师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凭经验布置作业。”作业研究中心负责人廖丽娜说,“但是我们学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从教到学的转变,围绕学生的学习链条去思考教育,这让我们逐渐意识到,设计作业没有那么简单,许多‘盲区’有待发现。”

  去年夏天,几乎与国家的“双减”政策同步,作业研究中心向全校教师发出“英雄帖”,一共征集到50多个作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形成11项研究课题。

  初一数学教研组在年级有效作业调研课题中,向学生发放了“数学学科作业痛点”问卷。学生作答的情况让教师暗暗吃惊——28%的学生认为做作业收获不大。整齐交上的作业背后,千差万别的学习状态浮出水面。有学生写道:“基础题已经会了还要反复练,遇到难题又不会。”还有学生提到作业类型单一、作业反馈方式少等问题。

  基于调研结果,初一数学教研组优化了作业流程。作业设计不再是任课教师个人的事,而是每周一次由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研组要充分结合学习目标和学情,预设弹性作业和分级分层作业,再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使用。任课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进行充分解读,提供完成作业的方法和指导。针对反映作业收获不大的学生,教研组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重新梳理学习链条,例如增加面批面改或自学提高等环节。

  实践、探究等综合性作业,对于十一学校的师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站在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也有新的发现。

  初一年级英语教师和丽霞通过反思意识到,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观看英文电影并制作海报的作业,花费大量时间绘画、粘贴,虽然做出了漂亮的海报,也获得了教师的好评,但是语言锻炼却被“喧宾夺主”。和丽霞在自己的教研笔记中写道:“一份高质量的作业需要助力学习目标的达成,让学生花费的时间与作业价值匹配。”

  初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尝试将寒假作业分为课堂衔接、碰撞生活、角色体验、自主空间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分3个层级,共12项作业,学生可从中任选4项或以上完成,例如“以语文教师角色梳理一份知识清单”“了解家族祖辈的收藏品”“将《水浒传》原著改编为电影剧本”……每项作业后面都附有“评价量规”“完成时长建议”“作业呈现方式”及“完成路径指导或示例”。语文教师李素娟解释说:“学生语文能力和阅读兴趣关注点有差异是客观事实,分层式作业设计让每一类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作业,并在最近发展区获得个性化发展。”

  廖丽娜告诉记者,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学校已经形成了教研组集体设计作业、每月一次“学术之夜”活动分享作业研究案例等惯例,也摸索出“分层作业”“长短作业结合”等方法。廖丽娜说:“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让高质量作业撬动有意义的学习。”

  让分数背后千差万别的学生走入视野

  “同样是90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样吗?提高的路径一样吗?”

  十一学校学习诊断分析研究中心主任赵俊选取了另一种方式——利用考试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链条。在他看来,虽然中高考是选拔,但平时的测验是对学业的一种诊断。“除了分数高低和题目对错,学生的更多信息有没有被我们看到?能不能有针对性地为每个人提供指导?”赵俊的这些想法得到学校的支持,领衔创建了学校的学习诊断分析研究中心。

  赵俊从自己所在的高中学部开始,尝试在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后举行全体教师参加的学情诊断分析会。“每次要花两天半的时间,各科教师坐在一起,逐一对每名学生的各科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所有教过这个学生的教师都要发言,最后为其提供一份整体的改进建议。”

  “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比起传统的单科或班级试卷分析,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一方面,各科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对症下药,比如物理、化学吃力,可能需要通过提高数学计算能力来解决。另一方面,学生找准了用力方向,也不用再‘他人生病自己吃药’,这就是最直接的提质增效。”赵俊说。

  曾经亲历学情诊断分析会的家长王女士,见证了教师为女儿“问诊把脉”的过程:语文教师认为孩子基础不错,主要失分在作文;政治教师接着分析说,孩子课外阅读量太小,然后直接列出了阅读书单;英语、数学等几科教师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建议继续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

  王女士告诉记者:“家长看到分数并不知道怎么帮孩子,自然想到的就是课外‘报班’。现在教师一次性把孩子下一步怎么学习提高说得清清楚楚,我们踏踏实实跟着走就行了。”

  和作业研究中心一样,学习诊断分析研究中心的成立带动了各级部的探索。初一数学教研组组长于晓静认为,和高中阶段学生特点不同,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除了学习能力的差异,亲子关系、同伴交往、心理健康等都是影响学情的重要因素。

  基于十一学校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初一年级每位导师从入学开始就会为每个学生建立动态的成长档案。打开一份成长档案,记者看到里面不仅记录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还有父母眼中孩子的优点、父母认为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甚至具体到父母是否出差多、谁管教孩子多、教育观念是否一致等细节。于晓静解释说,尽可能多地捕捉素材,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并加以指导。

  为了让学情诊断路径更明晰,初中部教师还制定了《学情分析三步走方案》。从分析原始数据到导师班初步分析,再到跨导师组重点分析。除了每学期两次集中大型学情诊断,日常教学中对于某一学科存在困难的学生,任课教师也可以申请“会诊”,结合学生以往的作业、试卷,和所有教过他的教师共同分析、一起想办法。

  “我们学校有句名言叫‘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不仅仅是那些有个性的、某些方面突出的学生,也必须包括那些不怎么起眼,乍看起来‘都一样’的学生。”于晓静认为,学情诊断分析能够帮助这些学生走入教师的视野,发现他们的“不一样”。

  按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自主安排课外时间

  “除了上课、作业和考试,学生的学习链条还包括什么?学校还能为他们的成长做些什么?”

  十一学校的教师们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课后服务。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翻转”景象:

  每天下午4点半后,不是教师“按着”学生辅导功课,而是学生主动在教师桌前排起队。学生自主预约教师时间,可以获得“一对一”的答疑和指导。

  校内所有的实验设备、学科教室、图书馆和文体设施,没有一样随着一天课程的结束而大门紧锁,课后时间由学生自主管理,只需登记就可以使用。

  全校200多个社团,没有一个是学校要求或教师主导成立的,全部由学生提出申请,自主创建并运行。

  “课后时间不是放任不管的时间,也不是盲目延长课堂学习内容的时间,而是学生拓展视野、增加社会实践、发展兴趣爱好、锻炼自主管理能力的黄金时间。”十一学校副校长王春易介绍,“学校将课后服务纳入整体育人环节进行系统设计,结合‘五育’并举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综合考量。”

  据介绍,目前十一学校已经形成四大类40余门课程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十一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刘伟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去年,经过学生建议,学校操场旁边的一块空地被改造成“开心农场”,学生可以组队申报一小块试验田,既可以接受劳动教育,又可以观察验证生物课学过的知识,收获的果实还可以在厨艺课上烹饪成美食。上学期,经过学生的投票,学校还首次开设了家政课程,为学生提供整理收纳、急救、家电维修等学习内容,一经开设立即爆满。

  在“开心农场”,记者遇到正在除草的初二学生杨思楠。他告诉记者,最近一周的课后“日程”已经排满了,除了劳动,还有文学社团、电影欣赏以及预约数学教师的课后辅导。

  “下午4点半以后的校园,更像是一个师生共同生活学习、共同研究探索的社区,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空间,激发成长的内动力。”刘伟说。

  “每个孩子”,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需要勇气的承诺。最现实的,资源从哪里来?教师的时间精力如何保证?十一学校的教师们在行动纲要中给出答案——一是“学校竭尽全力帮助教师,以方便教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二是“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学校建立了大资源观,以家政课为例,教护理、急救的是校医,教家电维修的是电教馆的信息技术员。校园绿化养护工人师傅则被聘请为校内园林养护志愿服务团队导师,手把手教学生修枝剪叶、培土除虫。其实,当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思考资源时,就会发现,资源无处不在。”刘伟说。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追思英烈

  • 杭州亚运会|亚运头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