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看见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看见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07-22 09:46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看见

  ——北京十一学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观察

  本报记者 焦以璇

  “家长的诉求,就是孩子在学校能获得足够的支持。”“注意,不是所有孩子、哪一类孩子,而是具体的‘我的孩子’。”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十一学校第十三届教代会上,教师们热烈讨论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学校如何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

  经过长达36天的讨论,目标逐渐清晰——作为一所有着多年育人模式改革探索经验的学校,在完成了学校物理空间、组织形态、管理方式及课程变革的基础上,有必要向“最后一公里”进发。于是,教代会一致通过,将《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表述修改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每一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实现?

  从每个学生的学习链条去设计作业

  “为什么有的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却上不去?同一份作业对每个人都适用吗?”对这些教育细节的追问,促使北京十一学校早在“双减”政策出台的前两年,就成立了作业研究中心。

  “长久以来,老师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凭经验布置作业。”作业研究中心负责人廖丽娜说,“但是我们学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从教到学的转变,围绕学生的学习链条去思考教育,这让我们逐渐意识到,设计作业没有那么简单,许多‘盲区’有待发现。”

  去年夏天,几乎与国家的“双减”政策同步,作业研究中心向全校教师发出“英雄帖”,一共征集到50多个作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形成11项研究课题。

  初一数学教研组在年级有效作业调研课题中,向学生发放了“数学学科作业痛点”问卷。学生作答的情况让教师暗暗吃惊——28%的学生认为做作业收获不大。整齐交上的作业背后,千差万别的学习状态浮出水面。有学生写道:“基础题已经会了还要反复练,遇到难题又不会。”还有学生提到作业类型单一、作业反馈方式少等问题。

  基于调研结果,初一数学教研组优化了作业流程。作业设计不再是任课教师个人的事,而是每周一次由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研组要充分结合学习目标和学情,预设弹性作业和分级分层作业,再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使用。任课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进行充分解读,提供完成作业的方法和指导。针对反映作业收获不大的学生,教研组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重新梳理学习链条,例如增加面批面改或自学提高等环节。

  实践、探究等综合性作业,对于十一学校的师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站在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也有新的发现。

  初一年级英语教师和丽霞通过反思意识到,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观看英文电影并制作海报的作业,花费大量时间绘画、粘贴,虽然做出了漂亮的海报,也获得了教师的好评,但是语言锻炼却被“喧宾夺主”。和丽霞在自己的教研笔记中写道:“一份高质量的作业需要助力学习目标的达成,让学生花费的时间与作业价值匹配。”

  初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尝试将寒假作业分为课堂衔接、碰撞生活、角色体验、自主空间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分3个层级,共12项作业,学生可从中任选4项或以上完成,例如“以语文教师角色梳理一份知识清单”“了解家族祖辈的收藏品”“将《水浒传》原著改编为电影剧本”……每项作业后面都附有“评价量规”“完成时长建议”“作业呈现方式”及“完成路径指导或示例”。语文教师李素娟解释说:“学生语文能力和阅读兴趣关注点有差异是客观事实,分层式作业设计让每一类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作业,并在最近发展区获得个性化发展。”

  廖丽娜告诉记者,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学校已经形成了教研组集体设计作业、每月一次“学术之夜”活动分享作业研究案例等惯例,也摸索出“分层作业”“长短作业结合”等方法。廖丽娜说:“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让高质量作业撬动有意义的学习。”

  让分数背后千差万别的学生走入视野

  “同样是90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样吗?提高的路径一样吗?”

  十一学校学习诊断分析研究中心主任赵俊选取了另一种方式——利用考试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链条。在他看来,虽然中高考是选拔,但平时的测验是对学业的一种诊断。“除了分数高低和题目对错,学生的更多信息有没有被我们看到?能不能有针对性地为每个人提供指导?”赵俊的这些想法得到学校的支持,领衔创建了学校的学习诊断分析研究中心。

  赵俊从自己所在的高中学部开始,尝试在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后举行全体教师参加的学情诊断分析会。“每次要花两天半的时间,各科教师坐在一起,逐一对每名学生的各科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所有教过这个学生的教师都要发言,最后为其提供一份整体的改进建议。”

  “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比起传统的单科或班级试卷分析,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一方面,各科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对症下药,比如物理、化学吃力,可能需要通过提高数学计算能力来解决。另一方面,学生找准了用力方向,也不用再‘他人生病自己吃药’,这就是最直接的提质增效。”赵俊说。

  曾经亲历学情诊断分析会的家长王女士,见证了教师为女儿“问诊把脉”的过程:语文教师认为孩子基础不错,主要失分在作文;政治教师接着分析说,孩子课外阅读量太小,然后直接列出了阅读书单;英语、数学等几科教师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建议继续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

  王女士告诉记者:“家长看到分数并不知道怎么帮孩子,自然想到的就是课外‘报班’。现在教师一次性把孩子下一步怎么学习提高说得清清楚楚,我们踏踏实实跟着走就行了。”

  和作业研究中心一样,学习诊断分析研究中心的成立带动了各级部的探索。初一数学教研组组长于晓静认为,和高中阶段学生特点不同,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除了学习能力的差异,亲子关系、同伴交往、心理健康等都是影响学情的重要因素。

  基于十一学校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初一年级每位导师从入学开始就会为每个学生建立动态的成长档案。打开一份成长档案,记者看到里面不仅记录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还有父母眼中孩子的优点、父母认为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甚至具体到父母是否出差多、谁管教孩子多、教育观念是否一致等细节。于晓静解释说,尽可能多地捕捉素材,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并加以指导。

  为了让学情诊断路径更明晰,初中部教师还制定了《学情分析三步走方案》。从分析原始数据到导师班初步分析,再到跨导师组重点分析。除了每学期两次集中大型学情诊断,日常教学中对于某一学科存在困难的学生,任课教师也可以申请“会诊”,结合学生以往的作业、试卷,和所有教过他的教师共同分析、一起想办法。

  “我们学校有句名言叫‘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不仅仅是那些有个性的、某些方面突出的学生,也必须包括那些不怎么起眼,乍看起来‘都一样’的学生。”于晓静认为,学情诊断分析能够帮助这些学生走入教师的视野,发现他们的“不一样”。

  按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自主安排课外时间

  “除了上课、作业和考试,学生的学习链条还包括什么?学校还能为他们的成长做些什么?”

  十一学校的教师们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课后服务。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翻转”景象:

  每天下午4点半后,不是教师“按着”学生辅导功课,而是学生主动在教师桌前排起队。学生自主预约教师时间,可以获得“一对一”的答疑和指导。

  校内所有的实验设备、学科教室、图书馆和文体设施,没有一样随着一天课程的结束而大门紧锁,课后时间由学生自主管理,只需登记就可以使用。

  全校200多个社团,没有一个是学校要求或教师主导成立的,全部由学生提出申请,自主创建并运行。

  “课后时间不是放任不管的时间,也不是盲目延长课堂学习内容的时间,而是学生拓展视野、增加社会实践、发展兴趣爱好、锻炼自主管理能力的黄金时间。”十一学校副校长王春易介绍,“学校将课后服务纳入整体育人环节进行系统设计,结合‘五育’并举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综合考量。”

  据介绍,目前十一学校已经形成四大类40余门课程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十一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刘伟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去年,经过学生建议,学校操场旁边的一块空地被改造成“开心农场”,学生可以组队申报一小块试验田,既可以接受劳动教育,又可以观察验证生物课学过的知识,收获的果实还可以在厨艺课上烹饪成美食。上学期,经过学生的投票,学校还首次开设了家政课程,为学生提供整理收纳、急救、家电维修等学习内容,一经开设立即爆满。

  在“开心农场”,记者遇到正在除草的初二学生杨思楠。他告诉记者,最近一周的课后“日程”已经排满了,除了劳动,还有文学社团、电影欣赏以及预约数学教师的课后辅导。

  “下午4点半以后的校园,更像是一个师生共同生活学习、共同研究探索的社区,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空间,激发成长的内动力。”刘伟说。

  “每个孩子”,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需要勇气的承诺。最现实的,资源从哪里来?教师的时间精力如何保证?十一学校的教师们在行动纲要中给出答案——一是“学校竭尽全力帮助教师,以方便教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二是“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学校建立了大资源观,以家政课为例,教护理、急救的是校医,教家电维修的是电教馆的信息技术员。校园绿化养护工人师傅则被聘请为校内园林养护志愿服务团队导师,手把手教学生修枝剪叶、培土除虫。其实,当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思考资源时,就会发现,资源无处不在。”刘伟说。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