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申请留学:“软实力”助你脱颖而出(留学伴君行)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申请留学:“软实力”助你脱颖而出(留学伴君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7-21 08:53

  申请留学:“软实力”助你脱颖而出(留学伴君行)

  本报记者 周姝芸

  日前,启德教育发布《2022中国学生留学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其中指出,多国高校注重申请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成为趋势。相较于考试成绩、院校背景等“硬条件”,“软实力”指的是申请者的哪些能力?学生又该如何提高软实力以保证被成功录取呢?

  软实力体现学生综合素养

  “在申请留学时,我们通常将学生的院校背景、专业绩点、各类留学考试的成绩等合并称为学生的‘硬实力’,而实习工作经历、科研竞赛、课外活动、面试表现等个性化经历则属于申请学生的‘软实力’。”托普仕国际教育业务总监李开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一般而言,当申请学生的各项成绩达到学校的硬性要求后,软实力的强弱对于能否得到招生官的青睐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申请排名靠前的学校时,竞争更加激烈,软实力能体现出学生较强的综合素养。”

  叶森是法国SKEMA高等商学院企业金融专业的一名在读硕士生,回想起自己的申请经历,叶森认为,丰富的课外活动、实践经历为自己申请成功加分不少。“本科时我在法国波尔多大学学习企业战略,因此是跨专业申请金融项目。我的申请过程包含提交简历和两轮面试,简历中我展示了自己做学联主席时组织的社团活动、在波尔多创业做葡萄酒贸易的经历,面试时招生官对此很感兴趣,提了不少问题。”

  记者注意到,学生的软实力正越来越成为海外院校在录取时的考察重点。据《白皮书》统计,以美国为例,排名前30的大学本科录取中,更偏好录取拥有4—5种竞赛奖项或学术荣誉的申请者。不少被成功录取的学生虽在考试成绩上并不抢眼,但凭借丰富、立体的个人经历,同样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在英国本科院校申请中,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商科管理专业等,申请者的成绩大多高于硬性要求,因此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一些院校的热门专业会增加面试环节,希望通过学生的软实力展示更全面地了解其特质。

  “考查学生”也是“考查校友”

  “除了分数,软实力同样能够体现申请学生的学习能力。”李开会解释说,“以申请金融工程专业为例,如果申请者在校拥有科研项目经历,能够以此体现自己编程、数学建模等能力,那么招生官完全可以据此评判出学生的学术水平。如果申请者曾在券商公司实习且表现不错,招生官便有理由相信该学生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

  软实力还能展示申请者对该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叶森跨专业成功申请到企业金融项目,正是得益于自身的创业经历。“和系主任面试时,我讲述了自己在波尔多做葡萄酒贸易的故事,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参与项目现金流管理,我掌握了金融相关知识,对有价证券也产生了兴趣。此外,这也向招生官证明了我拥有实践经验,申请跨专业学习绝非一时兴起,我对学习这门专业有充分的准备和信心。”

  面试时,叶森还被问及平时的兴趣爱好。“当我告诉系主任我平时的爱好是摄影时,他眼前一亮,当时我心中便觉得‘有戏’!我觉得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培养些个人爱好,作为学生既要读好书也要爱生活。”对此,李开会补充说,“部分海外院校考察学生的兴趣、特长时,很看重学生的运动能力。很多学校十分看重学生的精神面貌、是否具有冒险精神,等等。尤其对于竞争激烈的名校来说,除了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招生官一定会更多关注申请者的思维与个性,以此来评估该名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换句话说,学校不只是考查一个学生是否应该被录取,也是在判断学生是否具备成为该校校友的能力。”

  有的放矢兼顾软硬实力

  不同专业的申请者,提升软实力的途径各不相同。李开会建议说:“对于商科学生,常见的途径有参加商业运营比赛或参加实习,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管理能力,如果有行业知名公司的实习则是锦上添花,能给申请者加分不少。”对于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学生,可以多参加科研项目并尝试发表论文,项目质量高低、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都会拉开竞争学生间的差距。

  对于文科学生而言,由于在校学习时理论课程较多,可以多参加校外实习,积累实践经验。

  艺术类专业学生除了参加行业实习外,若有艺术作品参加大赛,也可以为申请加分。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看似与专业无关的活动经历,有时也可能带来“惊喜”,助力留学申请。叶森说,他在申请材料中展示了自己担任波尔多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的经历,“学联每年在当地举办华人春晚,我需要分配任务、协调不同部门共同完成活动,这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发现招生官对这段有关春晚的经历很有兴致时,叶森意识到,学校关心的是申请者在此过程中的个人成长与收获。

  就读于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的陈冰(化名)在今年申请季中,成功被美国布朗大学物理专业录取,圆梦藤校。在申请材料中,陈冰列举出的课外活动经历非常丰富,除了参与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他还做过社区和留守儿童学校的志愿者,同时还创建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定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

  启德留学相关专家建议,“重规划、少刷分”的录取倾向在未来申请中会成为常态。尤其对于竞争激烈的院校和专业,学生务必要提前规划不同阶段的发力方向,有的放矢兼顾软硬实力,才能让留学路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