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跟不上、软件不好使……“云面试”机会很多尴尬不少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网络跟不上、软件不好使……“云面试”机会很多尴尬不少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7-19 09:53

  毕业季“云面试” 机会很多尴尬不少

  尴尬场景:网络跟不上、软件不好使 用人单位称从容不迫应对突发能“加分”

  尽管研三的最后几个月已经没什么课要上了,但刘靖宜还是很早就起床,化了个妆,穿上一件很职业的衬衫。此时,窗外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她把笔记本电脑塞进了书包里,把睡裤的裤脚往上挽了挽,光着脚、穿着拖鞋踩着雨水去了图书馆。

  在图书馆刘靖宜能见到跟自己一样穿着“奇特”的同学——上身职业装,下身居家服,从这个装扮她就知道,他们同是要参加“云面试”的人。

  疫情中尽量减少线下活动,让很多用人单位在今年的毕业季选择了“云面试”。“云面试”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应聘的效率,但另一方面,线上交流导致的信息大量挤压,也引发了面试两端的不少无奈和尴尬。

  应聘者说

  撞车

  宿舍三人“云面试” 室友腾屋

  刘靖宜的宿舍一共住了4个女生,在5月的这一天,三个女生同时要“云面试”,唯一一个没有安排面试的女生非常识趣地从早上就“躲”出了门。

  自从进入毕业季,宿舍全员开始了求职。回到宿舍后,她们会分享各自的求职经历,自然也就会谈到面试的时间。相互得知三个人的线上面试“撞车”后,根据各自的习惯和时间安排,刘靖宜和陈莉去了图书馆,她们两人的面试都是在上午,需要提前到图书馆做准备,而下午面试的李晓嫒则留在宿舍,利用上午的时间做准备。

  为了让毕业生有更好的面试环境,学校特意为学生们提供了图书馆的研讨间作为线上面试的场所。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是在宿舍、教室或是图书馆,需要研讨间的同学只要拿着面试邀请就可以找图书馆老师申请使用。

  准备

  招聘方要求正侧面拍摄机位

  刘靖宜的面试有两场,一场是上午9点,另一场是11点;陈莉的面试时间则是10点,她们都需要提前半个多小时到图书馆做准备,除了笔记本电脑,刘靖宜还拿了几本书,陈莉则拿了一个手机支架。

  那几本书,是刘靖宜用来垫电脑的,她需要把电脑垫高一点,以便让摄像头有一个比较好的角度,尽可能地平视拍摄。

  而手机支架是陈莉用来架设手机的,陈莉面试的岗位是一家事业单位编制,为防止应聘者在线上面试时作弊,招聘方要求面试者需要有正面和侧面两个拍摄机位,侧面机位要能够看到应聘者及其电脑屏幕。“这种感觉好像在优衣库的试衣间,前面一个大镜子,侧面一个小镜子。”陈莉笑着说。

  由于已经有了一些线上面试的经验,她们此前已经调好了电脑,把电脑桌面归置整齐,避免共享屏幕时被看到凌乱的文件,再把电脑系统垃圾清理干净,避免面试时电脑出现卡顿。

  上午9点,刘靖宜的面试开始,“会议室里”共有8个面试的毕业生,还有多名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和业务领导作为面试官。

  面试官向8个面试者出题,然后面试者轮流发言,在发言结束后,负责业务的领导会对个别同学单独提问。

  就在刘靖宜这场群体面试进行的时候,在另一个研讨间的陈莉接到了面试官发来的短信,告知她10分钟之后可以进入系统。

  陈莉面试的系统比较特殊,不是常用的办公软件,而是要提前安装一个名为智试通的软件,使用方法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支持多个角度的拍摄机位。

  对于这种并不常用的新软件,陈莉已经按招聘单位的要求提前安装好,并让室友帮助完成了测试。

  这次面试很顺利,大约进行了20分钟,陈莉自我感觉良好。

  刘靖宜的第二场面试与第一场的群面不同,是单独面试。除了他,其他都是用人单位的面试官,依次回答了几个问题后,刘靖宜的第二场面试也结束了。

  态度

  多数人不愿面对摄像头

  两个人完成面试后,先后回到宿舍。看到室友们都回来了,李晓嫒拿着笔记本电脑也去了研讨间。这是她的习惯,面试之前喜欢一个人静一静,面试的时候尽可能找到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避免宿舍里乱七八糟的床铺和用品影响面试官的观感和自己的状态。

  李晓嫒下午的面试和刘靖宜的第一场面试是同一家单位,同样是一场群面。

  面试开始后,李晓嫒打开摄像头,屏幕上出现了化着妆、穿着衬衫,上半身打扮端庄职业的自己,她打开了电脑上的一个空白的写字面板,挡在了有自己画面的对话框前,然后正式开始“云面试”。

  遮住自己,是李晓嫒应对线上面试的一种习惯,她发现自己很难“面对自己”,这会让她非常不舒服、紧张。

  “可能我从小就没有参加过什么小主持人、小讲解员的活动,所以镜头感特别不好,平时自己也不喜欢拍视频晒照片,我总觉得镜头里面的那个人就不是我。”李晓嫒说。对她来说,线上面试最大的困难就是她总是不知道自己的眼睛该看哪里,眼神是游离的,像在“做白日梦”或“开小差”。

  李晓嫒说,因为电脑的摄像头大多是在屏幕上方,如果看屏幕的话,会显得眼皮向下,给人一种很困倦的感觉。而如果看摄像头的话,又会显得眼神直勾勾的。

  “这个时候如果画面上有自己的脸,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去看自己的‘丑样’。”李晓嫒说。她总会担心自己在镜头前表现得不好,比如是不是头发乱了?衣领是不是翻起来了?

  “其实什么都没有,但就是不习惯。”

  李晓嫒觉得摄像头会带给她一种压迫感,感觉自己被全方位“监视”。

  有一次,她面试某互联网大厂的一个岗位,面试官突然要求她把简历打开共享在电脑屏幕上,“面试官一条一条地往下看,我当时觉得有人在盯着我。”李晓嫒说。她对于线上面试有天生的抵触,但是没办法,今年线上面试特别多。

  4月份,李晓嫒曾在豆瓣上发帖,讲述了自己线上面试全部折戟的遭遇,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

  很多人都不习惯线上面试,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不习惯开摄像头拍自己。

  与室友李晓嫒正好相反,陈莉说自己反而是在线下面试时会紧张,跟面试官面对面交谈会给她带来压力,隔着电脑屏幕安全感明显增加。

  对于线上和线下两种面试,刘靖宜的态度是中间路线,她觉得线下面试能让面试官更全面地了解应聘者,而线上面试则对于表达能力强、表现欲望强的人更有利。

  不过有趣的是,刘靖宜只经历过一次线下面试就成功了,现在已开始正式工作,而此前的线上面试,绝大部分都折戟沉沙。

  “其实那次线下我觉得发挥得并不好,面试官的一个问题我也没答上来,反倒是每次线上面试都表现很好。后来我总结,可能是线下面试能把自己更积极的状态展现出来。”刘靖宜分析说。

  尴尬

  网络卡顿易造成沟通不畅

  目前,刘靖宜和室友都已参加了大大小小的许多面试,线上面试居多,惨痛教训也不少。

  李晓嫒曾参加了一个青岛市人才引进的岗位面试,对方提前发来了面试邀请,里面有详细的面试流程,李晓嫒提前做好准备,但没想到还是出了意外。

  面试时,面试官要求她打开共享屏幕,这是邀请流程里没提到的,李晓嫒赶紧操作,但软件弹窗提醒,需要重新登录才可共享屏幕。没办法,李晓嫒只能跟面试官说抱歉,退出了软件又重新登上,这一折腾就耗费了一分多钟。

  此时,面试官提醒:“同学,咱们只剩下两分钟了,你要回答3个问题。”

  后来回想起这次面试,李晓嫒说,自己早上6点多起床化妆、试衣服、调电脑,12点半面试,结果一共三分钟的面试,调电脑用了一分多钟。

  电脑出问题是线上面试最常遭遇的尴尬。

  陈莉碰到的情况更悲催,她面试时重启了一次电脑才和面试官交谈上,前前后后耽误了好几分钟。

  刘靖宜则是在一次面试时遭遇了面试官总掉线,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回答重复了好几遍。

  还有一次,刘靖宜在面试,清楚地听到面试官的语音中传来地铁报站的声音,她说了半天,面试官却没听全。

  陈莉则碰到过因为线上面试无故放弃的人太多,本来3点的面试紧急调到1点开始,她只能风风火火地跑到图书馆,还忘带了身份证,最终那次面试没能成功。

  招聘者说

  无法全方位了解应聘者

  “群面”往往会变成“群聊”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讲,也是更希望线下面试。”北京一家通信运营公司的高管王彬说,从疫情以来,他经历的线上面试越来越多。

  他认为,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线上面试的好处是节约了时间成本,以前面试一天下来可能才十几个人,现在“云面试”,参与的应聘者能多出好几倍。

  但与此相对应的,因为线上面试节约了双方的时间成本,也造成了应聘者对于面试或岗位的不珍惜。有时用人单位线上面试后觉得应聘者不错,但对方却不来了,或者干脆连面试都无故缺席。

  另外,尽管有些用人单位会采取共享桌面、多个摄像头的方式防止作弊,但其实还有些应聘者会请朋友帮忙作弊。

  除此之外,线上面试也无法对应聘者做到更全面的考核。

  王彬举例说,以往线下面试考核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比如让几个应聘者商讨一个运营方案,这时会组织一场群面。但在线上组织“群面”往往会成了“群聊”,甚至是“辩论赛”。

  支招

  面试更看重能力素质

  别太纠结“小意外”

  对于应聘者来说,王彬认为没必要过分强调线上还是线下,关键是要表现出个人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

  “无论线上面试还是线下面试,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干活。”在互联网大厂做内容运营的部门负责人梁露说,有些应聘者过分重视摄像头里自己的眼神、着装等,其实没必要太纠结。反而是不打个招呼就不参加面试了,这种情况才是被用人单位最反感的。

  “反正我参与面试时,更关注应聘者来了能不能帮我解决问题。”梁露觉得,线上和线下面试只是形式的不同,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梁露也提到“云面试”时遇到网络卡顿等问题,并不会影响自己的专业判断。

  据北京柏英寰球猎头首席顾问刘芳介绍,线上面试在疫情之前就有使用,但多是因为猎头公司或用人单位没有充足的时间,同时也节省路程成本,主要用于初筛。疫情之后,很多公司迫于疫情防控,才开始更多地采用“云面试”。

  刘芳说,从企业的角度讲,线上面试往往也是迫不得已,企业还是希望能够面谈,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应聘者。线下面谈可以让双方更深入地围绕业务岗位进行探讨,用人单位也能更好地了解到应聘者的职业素养、表达谈吐、精神面貌。

  现在的线上面试,对于某些岗位比如设计师、程序员、工程师等要求不是特别高,但对于直接对接客户的岗位或者在企业里主要负责协调、管理的岗位,要求就会比较高。

  刘芳表示,线上面试对于用人单位的选聘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在镜头前表现出来的和线下表现出来的不一样,招聘进来后再调岗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对于被吐槽较多的网络或软件造成面试不顺利的问题,刘芳认为这方面其实不用太过关注,线上面试形式的改变能够左右最终结果的占比并不高,“能从容不迫地解决突发问题,展现出尊重礼貌的一面,也是会给应聘者‘加分’的。”

  文/本报记者 张子渊

  统筹/林艳 张彬 制图/袁国明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追思英烈

  • 杭州亚运会|亚运头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