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寻味中华】过桥米线:一碗容天下鲜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寻味中华】过桥米线:一碗容天下鲜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06-14 13:18

  中新社云南蒙自6月14日电 题:过桥米线:一碗容天下鲜

  中新社记者 缪超

  “过桥米线”当是云南民族饮食奇绝中之冠绝,绝在“无火烹饪”技术独树一帜,绝在“容”天下之鲜于一碗中。

  盛于大碗中的高汤,表面上不冒一丝热气,但由于汤面浮有一层铜钱厚的热油保温,汤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95摄氏度以上,一招“无火烹饪”绝技可1秒煮熟蛋,5秒烫熟肉……

  享用时,生肉滚上一道鹌鹑蛋液后放入汤中,熟肉随后,菊花瓣紧跟,之后是豆腐皮、豌豆砣、素菜……最后放入米线。

  几涮之间,生肉生食迅速氽熟。食材与汤汁完美融合,鲜美馥郁之余,又不会因长时间烹煮而破坏食材本身的味道。

  “鸡片腰片鱼片肉片都极嫩,汤极鲜,真是食品中的尤物。”“资深吃货”作家汪曾祺1939年到云南入读西南联大,在滇学习生活七年,不惜卖掉字典去吃过桥米线。

  米线长长,情更长。过桥米线背后藏着体贴、善良的云南女性形象。相传清朝年间,云南蒙自一书生在南湖苦读,贤妻心疼,遂宰鸡煨汤、切肉片、备米线,提篮携碗罐送餐,至南湖过桥时晕倒。书生闻讯赶来唤醒妻子,发现汤面浮油罩,依旧灼热烫手,后放肉片速熟,食之鲜美无比,“过桥米线”由此传开。

  但要制作过桥米线,过程可谓“煎熬”。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丽珠告诉记者,汤是过桥米线的灵魂,每天凌晨3时起床熬煮高汤,选上好的排骨、筒子骨、五花肉、鸡肉放在大锅中熬炖,“一边挥动大勺搅拌,一边拿捞勺捞出白沫,需足足熬制5个小时”。

  任何一个初次接触过桥米线的人,都会惊讶于面前摆放的大碗尺寸,盛配菜的碟子则小而浅,便于将食物看得明明白白。大碗之大,大得夸张,小碟之多,多不胜数,这体现着中国人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云南蒙自市过桥米线协会会长刘雯琦说,过桥米线遵循食用过程的繁复程序,给食客以仪式感。“这不仅是保证口味地道必须遵从的法则,同时传递出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

  “包容”是过桥米线的一大特点。20世纪90年代,王丽珠继承父亲烹饪手艺先后在昆明和蒙自开店,竞争压力下,她第一次做出改变,在过桥米线中加入菊花瓣。黄色的菊花不仅美观,还可解油去腻、清热润肺,更彰显云南人将鲜花当作蔬菜的饮食文化。

  2003年,王丽珠到汕头参加全国名小吃比赛,“6900种小吃!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品尝了吉林香酥鸡、山东卤菜……如果这些放入过桥米线会怎样?”

  在今天的云南,过桥米线花样层出不穷,新添配菜松茸、鱿鱼、虾仁、火腿……不断融合百鲜,迎合八方食客。

  难能可贵的是,过桥米线技艺传承亦变得开放包容。“父辈坚持老规矩,手艺传男不传女。我眼睛不好又有白化病,数次苦苦央求,父亲才肯传授。”王丽珠说,“我们这一辈,学徒不论男女,不论来自何地,只要能吃苦,都愿传授。”

  她先后教出上百名徒弟,他们来自四川、重庆、北京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过桥米线正在走向世界各地。

  新一代过桥米线制作人也适时而变,引入美学概念,从饮食环境、餐具挑选、摆盘设计等方面入手,将“小吃”过桥米线变成了食客“一个人的盛宴”。

  刘雯琦说,云南是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园”,26个世居民族在一片土地生活,和谐相处中碰撞出丰富多元的文化,“过桥米线使众多食物原料、配料融为一体,调和出一种美味,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和谐的思想特点”。

  一碗过桥米线,浮油鲜汤,食材斑斓,容天下之鲜于方寸间。食客雅座躬身,“过桥”而食,惬意之至。(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