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揭秘核酸检测全流程:与时间赛跑的“病毒猎手”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揭秘核酸检测全流程:与时间赛跑的“病毒猎手”

来源:北京晚报2022-05-11 16:30

  独家揭秘核酸检测全流程

  与时间赛跑的“病毒猎手”

  深夜,大批核酸检测样本被送到金匙医学实验室。刚刚上班的实验员鲍凤茹穿戴好防护服装,走进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室。接下来的8个小时,她要和十几个同事一起,经历高强度的工作,处理大约1000管样本。这些样本,就是1、5、10或者20个人的核酸检测拭子。

  北京2000多万市民随时都在关注自己的核酸检测报告。而报告的产生,依赖于他们——“病毒猎手”。

  核酸样本抵达实验室后,将经过签收、录入、提取、扩增、观测等流程,最终将检测报告反馈至市民手中。

  忙碌

  工作强度在凌晨时分最大

  核酸检测拭子被放进样本管内,有时候是单管,有时候是混管——这样的场景,京城市民已不陌生。不过,这些样本管去了哪里?从采集到报告出现在自己的手机上,这之间的详细过程,却很少有人了解。

  金匙医学创始人贾雪峰介绍,样本管被收集后,在专业的生物安全防护之下,会由专人专车转运,送往检测机构。到了检测机构,会在专用的样本接收室内,开箱、扫码,录入每一个样本管上的信息。之后,样本管被转入实验室,病毒“猎捕”环节正式展开。

  “我们每次工作都是团队的形式,每一个班十几个人。从开箱录入,到试剂配置、加样提取、核酸扩增、报告解读等,每个环节都有一个小组,一个小组两三个人。”35岁的鲍凤茹是实验室的“老同志”,每一个环节都做过。核酸大筛查期间的夜晚,她基本都在实验室里度过。

  上班前,鲍凤茹跟同事们先在更衣室放下所有的私人物品,换上白大褂。到缓冲间内再穿戴上防护服、帽子、鞋套、手套、口罩、面屏、隔离衣等。这才符合进入负压PCR实验室的防护级别。

  “对每一个新人来说,第一件要学的事,就是穿脱防护服装。”熟练的话,穿防护服需要5分钟,脱,要小心谨慎很多,时间因此也更长。“万一有病毒的话,气溶胶可能会挥发到防护服周围。防护服里的汗也不能乱甩,所以脱起来一定要慢。”

  实验室内虽有专用空调,但十几台检测机器在不断运转,机器散热加上人体自身发热,让防护服内温度陡升。“我们很多实验员都戴眼镜,眼镜和面屏都很容易起雾,而检测工作又要求精细,虽然这是实验员每天都要面对的情况,但还是很难。”

  在北京,金匙医学拥有约二十间这样的实验室,核酸大筛查期间,这里每天要处理大约六七万个混管样本。为了最小限度影响市民们的生活,样本往往是在白天采集,然后送到实验室,而通常结果要及时呈现给市民。所以,实验员经常三班倒,一次工作时间8个到10个小时,工作强度在凌晨时分最大。

  “普通人上班过程中,吃饭、喝水、去洗手间这些行为,对我们来说,都极为奢侈。”鲍凤茹说,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候只能忍着,“去一次洗手间,加上穿脱防护服,少说也得20分钟。对一个熟手来说,能完成大概200管样本的前处理工作,这就是2000人到4000人。所以,耽误不起。”

  专业

  “分杯”考验实验员熟练度

  进实验室前不喝水,是每一个实验员对自己的要求。8个到10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往往口干舌燥。鲍凤茹说,为了保证效率,换班时间尽量选择在饭点。如果实在没时间安排吃饭,每个班每次只有一个人出实验室吃饭,然后循环顶替岗位。

  核酸检测样本管被转入实验室后,实验员会在生物安全柜内,一个一个把样本管的盖拧开。然后,提取样本转移加注到反应板上。每一管样本,对应反应板上的一个孔。反应板只有20厘米长、10厘米宽,巴掌大小,却有密密麻麻96个孔。此后,实验员还要把配置好的试剂,添加到已经盛有样本的孔中。这一段的前期工作,也被称为“分杯”,属于高精度体力活,很考验实验员的熟练度和专注度,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在核酸大筛查期间,实验员面对如山的样本,压力也会陡增。有一些自动化设备,可以减轻实验员的负担。

  “2020年夏天,北京新发地市场发生疫情,需要进行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当时对响应速度和检测时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人工操作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听说一线实验员因为不停地拧样本管的盖子,即便戴着手套,实验员的手也经常磨破皮。”镁伽科技联合创始人张琰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下,有核酸检测机构提出,能否设计生产一款让“分杯”自动化的产品。

  当时,国内还没有应对核酸大筛查的超高通量分杯系统,在25天的加班加点研发之后,两台“样品前处理系统”被送到核酸检测现场。“几乎所有员工都投入到研发之中。尽管只有两台,也为疫情防控贡献了绵薄之力。”

  经过多次迭代,目前的“样品前处理系统”,单台日处理量已经能达到14万份,大约相当于20个实验员24小时的工作量。“实验室资源很宝贵,实验员的时间和安全也很宝贵。我们的自动化产品,能减轻实验员的负担,让他们有精力为抗疫做更多工作,我们还是很骄傲的。”

  严谨

  阳性样本需多轮核对复测

  “分杯”完成之后,样本会进入扩增程序,使用PCR技术,把原有核酸放大。通过仪器,读取荧光曲线,观察是否有对应新冠病毒的核酸序列。这一段,鲍凤茹形容为技术活。她需要同时观察、记录、汇报,同时关注多个机器。而且,要让这些机器处于一个合适的饱和度,不能有机器空闲而影响检测速度。

  学的是分子生物学,从事PCR实验室工作11年,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让鲍凤茹所面对的实验对象,开始变得有点特别。

  “疫情刚来的时候,具有PCR上岗资质的实验员并不多,当时属于没日没夜地干。”随着近两年来具有资质的实验员不断扩充,鲍凤茹又担当起“带队伍”的职责。从穿脱防护服到观察实验结果,她这个“老人”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想着带“新人”。“我们是一个团队,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要在实验室安全规程之下,冷静面对。”

  比如每一个实验员都有可能面对的阳性样本,一旦发现阳性样本,将启动另一套程序。现在回想起来,鲍凤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现阳性样本的时候,“我是很平静的,就按照标准流程处理。”

  一个阳性样本的确认,标准流程会经过多轮严谨的核对、汇报和复测,实验室则需要彻底地消杀。实验过程中所有接触样本的人员,要进行两次以上核酸检测。不过这些,鲍凤茹从没跟家里人提起过:“他们都知道我做分子生物这一行,实验室也是感染类。但是最危险的那部分,我就不跟他们详细说了。”

  贾雪峰说,每一个实验员,每一个“病毒猎手”,都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勇士。对检测机构来说,能做的就是完善管理体系,尽全力做到既不让实验员被感染,也不让样本被污染。“我们实验室成立的时候,谁也不可能想到,日后会遭遇新冠疫情。但是,实验室本身是为检测病原微生物而建立的,达到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

  贾雪峰说,从实验室走廊,到缓冲间,到实验室操作间,再到生物安全柜,是负压的状态,空气单向流动,避免病毒污染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现在实验的很多环节,是仪器在执行,但在某些关键环节,人工操作依然是最高效的,所以实验员对核酸检测来说依旧非常重要。”

  记者 孙毅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成渝中线高铁玄天湖双线大桥贯通

  • 无偿献血 传递爱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记者6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
2025-05-07 04:2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同上一堂好课”、慕课西部行2.0计划、读书行动等,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
2025-05-07 04:1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1865年,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奥地利宣读了其豌豆研究成果《植物杂交实验》,为经典遗传学大厦奠基。
2025-05-06 09:35
近年来,中山大学围绕“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院,集聚近20个学院共同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
2025-05-06 09:28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