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湖北宜都:柑橘串起甜蜜产业链
首页> 地方频道> 经济 > 正文

湖北宜都:柑橘串起甜蜜产业链

来源:经济日报2022-04-06 18:37

  续写春天的故事|湖北宜都:柑橘串起甜蜜产业链

  题要:一枚小小柑橘到底能发挥多大的经济效益?“中国柑橘之乡”湖北宜都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三产融合”举措,宜都打造了全国最完整的柑橘产业链,宜都蜜柑在跻身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同时,品牌价值达36.84亿元,居全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第17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助推器”。

  长江浩渺,清江逶迤。两江碧水,一方沃土。橘树葱茏,果上枝头。

  柑橘是湖北第一大水果,全省种植柑橘340多万亩,年产量510万吨。在“中国柑橘之乡”——湖北宜都市,经济日报记者采访发现,这里的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未排在全国前列,但该市打造了全国最完整的柑橘产业链,一枚小小的柑橘,发挥出大作用:不但串起了精品种植、精深加工到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完整产业链,还通过柑橘“+互联网”“+文化”“+旅游”“+康养”等,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效对接,“三产融合”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助推器”。

  品质提升夯实底盘

  柑橘,是宜都种植面积最大、涉及农户最多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当地有橘园32.6万亩,橘农数以万计。

  “柑橘是全球第一大水果,年产量在1.2亿吨左右。在全国柑橘总体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宜都柑橘也曾出现‘卖难’问题。”宜都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施春燕坦言,“如果单纯追求产量,没有办法解决‘卖难’问题。有质量保证的柑橘才是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底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这就要从供给端入手去掉过剩产能,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流转一批,以此实现柑橘产业提质增效与农民群众持续增收。”

  这几天,宜昌可山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覃林星正忙着新建爱媛28号果冻橙基地。2020年初,可山农业在高坝洲镇流转了4500亩土地种植新品种爱媛28号果冻橙,次年又增加了2000亩,还是满足不了公司发展需要,今年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宜都的柑橘近90%是温州蜜柑,卖不出好价格。引进新品种一家一户改种换植的规模又比较小、成本高。我们成功引进宜昌可山农业公司以后,不仅在果品规模化差异化上有了突破,还带动了当地群众的种植水平提升。”宜都市果茶服务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蔡永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蜜柑每斤收购价格只有0.6元左右,爱媛28号果冻橙每斤却可以卖到10元以上,一亩地收入可达2万元。另外,每亩地每年1800元的土地流转金与打工收入,也让当地果农受益匪浅。

  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下,宜都抓住“优质”这个柑橘精品化中的关键环节,采用“种植适度规模化、果园建设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等做法,加快形成资源与区位优势,实现优质优价。

  在位于高坝洲镇八卦山的精品橘园,只见地上铺着白色反光膜,树上插着黄色杀虫板,树下挂着生物防治捕食螨。“精品橘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有100多项技术要点,生产出的精品蜜柑个大皮薄,糖分十足,每公斤售价近10元。”基地负责人何勇告诉记者。

  这些变化,源于多年前的一次退货。2017年6月,湖北丰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橘子罐头被检出农残超标,遭到国外买家退货,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宜都迅速行动,向农户广泛宣传农残危害,并将被检测出的低毒农药多菌灵纳入本地禁用目录,要求农资经销商迅速下架。半年后抽检结果表明,多菌灵农残超标率由50%下降到5%。丰岛食品也再次越洋出海,抢回国外市场。

  随后,一场以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转型在宜都全面铺开,一批标准化、精细化、绿色化农田管理模式得以推广。目前,宜都市已完成“七园三改六推”3.5万亩,建成精品果园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宜都蜜柑)标准化基地10.2万亩。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魅力,更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登堂入室的‘护身符’。”施春燕告诉记者,“调查显示,去年15个宜都精品果园示范点单产达每亩3000公斤以上,优质果品率达80%以上,商品果率达98%,亩产值8000元以上,比非精品果园亩均多增2000元以上。”

  高品质农产品极大提升了品牌价值。其中,宜都蜜柑品牌价值达36.84亿元,居全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第17位。

  龙头带动多链加持

  在位于红花套镇的湖北丰岛食品有限公司,蒋章梅正在生产线上分拣果品。她有两个身份,果农和季节工。公司有订单时就过来干活,平时就在家种橘子。蒋章梅是种橘的“老把式”,“过去,我家每年都有一些柑橘因为个头、品相等达不到要求,无法作为鲜货销售。现在,在合作社帮扶下,这些柑橘被统一收购再转售给企业,使我们又多了一笔收入。”蒋章梅说。

  在宜都,品相好的柑橘卖鲜货,品相次之的进入工厂深加工。湖北丰岛食品有限公司主营食品罐头生产及出口。去年底,在柑橘罐头生产季,公司自主研发的柑橘智能分瓣技术,大幅提升了车间的生产效率——新鲜柑橘经过输送带进入智能分瓣生产线,很快变成一瓣瓣晶莹的橘瓣。

  “我们引进了18台破皮机,又增加了14台智能分瓣机。去年销售量达1.8万吨,同比增长64%。”湖北丰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善周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收购柑橘、黄桃等水果4万多吨,解决2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季节性就业。

  每到柑橘上市旺季,丰岛食品的“副产品”橘皮、橘渣就成了抢手货,外来收购的车辆经常排成长队,但这些“副产品”更多被运到仅一路之隔的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在这里,橘皮、橘渣经过晾晒、发酵等工艺,分别成为陈皮、橘醋,并衍生出20个产品,让柑橘身价倍增。

  在刚刚过去的湖北省农博会上,该公司斩获3.2亿元订单,总经理杨春全告诉记者,“起初我们是卖鲜果,如今调味品成了主要产品,还被北京首农集团确定为六必居调味品生产基地”。

  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成立于2005年,最初以柑橘种植和鲜果销售为主。但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水果鲜销市场,很难突破这种单一产业模式的发展瓶颈。近年来,该公司投资10亿元建成全新生物科技园,深耕柑橘加工领域。经过品牌打造的优质蜜橘进入高端市场鲜销,不符合标准的果实经过分级后剥皮榨汁,生产柑橘醋、柑橘料酒系列产品,果渣则加工成柑橘酥、柑橘软糖等系列休闲食品,均在全国各大商超占据一席之地。“卖鲜果我们可能一斤只赚几分钱,但做深加工,柑橘的附加值增加了6倍至8倍。”杨春全说。如今,该公司每年可加工柑橘鲜果5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并努力实现食品级向医用级转型的蜕变。

  “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柑橘产业链,实现了对柑橘的吃干榨尽。”宜都市市长夏明海说。

  不仅仅是产业链,还有人才链、资金链、价值链。近年来,宜都通过举办“宜才宜用才聚宜都”等活动,每年选聘乡村振兴顾问近百人,成为招商引资、科技研发、农技推广、电商销售的生力军。

  “过去普通柑橘一亩只有两三千元收入,如今新品种通过电商销售一亩可以卖一两万元。”高坝洲镇大战坡村村民廖贵玖喜上眉梢。该村党总支委员肖飞开展电商销售多年,创办的“老农婆”电商品牌颇有名气。4年前,她牵头成立合作社,建立“新品种+绿色+电商”模式,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服务,带动本村100余位村民销售农产品500多万元,实现利润收入200多万元。通过电商直营,目前宜都每年柑橘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带动发展农村电商2000多人,净收益为传统销售模式的5倍以上。

  宜都还采取“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通过与橘农签订保底订单方式,引导橘农提升柑橘品质,打造精品名牌,提高收购价格,促进农民增收。2021年,宜都市柑橘产量64.355万吨,同比下降6.4%,但大宗价格同比上涨0.8元/公斤,实现减产增收。

  一系列组合拳让土老憨、丰岛食品、正大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生机勃发,并带动形成了柑橘、茶叶、鲟鱼、生猪、小水果五大产业链,全市90%以上农户被纳入产业链条,每年带动农民增收超50亿元。

  “三产”交融拓宽路径

  种柑橘,发展第一产业;加工柑橘,促进第二产业;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柑橘公园”发展旅游业……宜都的柑橘产业正推动着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成为全要素、全产业的“甜蜜产业链”。

  “将农业与工业、旅游业、信息产业、商贸服务业等有效联结起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措施。”在宜昌市副市长、宜都市委书记谭建国看来,打造柑橘产业链离不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宜都地处北纬30度线,气候温和,风景秀丽,是国家宽皮柑橘生产优势区域。有了柑橘精深加工作支撑,2015年,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又依托红花套镇、高坝洲镇两个柑橘产业核心区与柑橘种植区,打造国家柑橘公园。

  根据规划,这一项目总投资24.9亿元,面积52.45平方公里,包含柑橘生态食品加工科技园区、柑橘精品种植示范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3个核心区,将分9个区域(村)建设示范园,其中标准园13460亩、精品园4266亩。

  “这个公园不是圈地建休闲农庄,而是在这两个乡镇核心区布局了沿江柑橘精深加工二产核心区,同时还有柑橘标准化种植核心区、乡村旅游核心区。通过二产龙头企业带动接一连三。”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副总经理郑俊告诉记者,国家柑橘公园通过组织生产合作社、服务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股份、三合作”经营模式。作为二产加工业的主体——生产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将联合生产,签订保底订单,互相参股;一产种植业与三产服务业采取合作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合作社参股的新型运作模式,实现了生产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联结,推动了服务合作社的技术推广,也加快了农民从一产向三产的转型,促进观光采摘、电商、个人橘树承包认领和农家乐等多种新业态的发展。

  “我们曾推出柑橘树认领活动,橘树的主人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橘树的生长情况和产量,也可以在闲暇时亲自照顾和采摘,实现‘云养橘’,反响极好。”郑俊说。

  经过几年建设,柑橘公园柑橘文化体验中心已投入使用,将成为接待游客的重要窗口。宜都还高标准配套建设了2条贯穿柑橘公园的“四好农村路”,将青林古镇、大宋山风景区、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景点连成一线,成为市民游玩打卡新亮点。

  为创建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宜都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打造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划定了“红高”三产融合示范、“两溪两桥”乡村旅游等若干个乡村振兴片区。其中,国家柑橘农业公园入选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宜都市电商产业园被评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持续开展“茶乡女儿会”“桔子红了富乡亲”“桃花节”等品牌活动,乡村旅游人数突破380万人次。

  如今,在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与国家柑橘公园双重拉动下,橘农就近在农技服务、采后处理、分拣包装、精深加工、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岗位上就业,人均年收入逾3万元。柑橘公园10万亩园区内,清江岸边绿堤蜿蜒,亭台阁馆错落呈现,旅游人流接踵不绝,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就是要在发挥柑橘产业的农业经济价值上,挖掘生态价值、文化创意价值、休闲康养价值,带领橘农从1.0种橘子、2.0卖橘子、3.0加工橘子发展到‘赏橘园生态美景,住橘乡农家民宿,吃橘子特色美食,品橘颂历史文化’的宜都柑橘4.0时代,走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谭建国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柳洁 董庆森)

  【采访手记】融合发展兴业富民

  柳洁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助农民致富的重要路径。

  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正当其时。我们应更新理念,抢抓机遇,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经验,结合各地实践探索,融出富民新空间。

  融合发展要把握发展重点。推动融合发展,重点是探索如何融合的问题。要大力推进“农旅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农工融合——农产品加工业带基地联农户,农商融合——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全产融合——发展产业综合体”等融合方式,继续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融合发展要以富民为核心。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推进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要防止出现过度引进大企业包打天下、一包了事的现象。要完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合作社联合等多种形式合作。

  融合发展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驱动力。一是创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使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创新融合发展集成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建好农村电商平台。推进发展智慧农业,推广农业物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加强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融合发展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推进融合发展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要靠市场主体来实现。哪些产业能够融合发展,怎样更好地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经营主体。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出现很多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更需要发挥好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作用,发挥其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