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华夏文明的力量守护世界文明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用华夏文明的力量守护世界文明

来源:科技日报2022-02-25 10: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60多年来我国不断援助他国,保护其濒危遗产

  用华夏文明的力量守护世界文明

  几十年来,从联合开展濒危遗产的保护,到积极参与冲突地区遗产事务的国际治理,中国文物工作者也经历了从单纯修文物、执行任务,到紧跟国际趋势,扩展视野,实现文明智慧交流互鉴的过程。

  ◎本报记者 张盖伦

  “1959年8月,蒙古国文化部一处长忽然来京,催促余工和我即日赴蒙参与维修工作。当时我患癞痢未愈,不得不带上合维素之类药物,急匆匆随余工第二次来到了乌兰巴托……”

  这是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技术员李竹君对20世纪60年代援助蒙古国维修古建筑的回忆。

  这一项目也开启了中国文物工作者走出国门,保护遇险文化遗产的历程。

  几十年来,从联合开展濒危遗产的保护,到积极参与冲突地区遗产事务的国际治理,中国文物工作者也经历了从单纯修文物、执行任务,到紧跟国际趋势,扩展视野,实现文明智慧交流互鉴的过程。

  保护遇险的文化遗产,为困难中的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是一份崇高的事业,中国始终在场。

  以真诚务实,拯救他国濒危文物古迹

  李竹君提到的援助项目,其实始于1957年。

  根据中蒙文化合作协定,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前身)委派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支持蒙古的古迹修缮。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工程师余鸣谦和技术员李竹君赴蒙古,对乌兰巴托兴仁寺和博格达汗宫两处喇嘛庙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完成了修复设计方案。

  然而,由于此次修复项目技术难度较大且工艺要求高,还需在蒙古国40周年国庆之前修复完毕。即将开工之时,蒙方强烈请求中国专家再赴现场亲自指导。

  李竹君回忆,当时蒙古国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上几乎是空白,工作条件很差。天气寒冷,建筑工人在工棚内砌火墙取暖;人员不足,从国内又抽调选拔了25名古建工人;当地修复材料短缺,中国提供青砖灰瓦、生桐油、颜料等许多材料。油漆彩画工程涉及每一座建筑物,于是他们招用了30多名当地蒙古小工,其中少数是略懂绘画知识的老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中国的师傅一边手把手地培训指导,一边实地操作,直至达到预期目标。

  两座残破的喇嘛庙,经过历时两年的维修,最终以整洁朴素的历史新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濒危遗产的保护,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柬埔寨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

  20世纪中后期柬埔寨国内战乱期间,吴哥古迹遭受了严重破坏。199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拯救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东京会议上,中国表示,将派遣最优秀的文物专家,无私提供所掌握的修复技术。中国成为吴哥古迹保护行动最早的一批发起国和参与国之一。

  吴哥古迹的国际保护行动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992年至2002年是抢救阶段,解决文物安全等基础问题。2002年开始项目进入第二个阶段,帮助当地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文物保护之上的主要目标。2013年底,第三届保护吴哥古迹政府间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三个阶段的来临,这个阶段更加突出社区、宗教、生态、旅游等概念。

  中国参与吴哥古迹保护行动的三个阶段也呼应着上述三个阶段的特色。

  在第一阶段,中国项目组的工作总体上围绕文物本体展开。在第二阶段,中国与柬埔寨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队在修复文物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当地人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文物的修缮改善了周边景观,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自2019年启动王宫遗址项目后,中国在吴哥的工作进入第三个阶段。除了对文物本体进行风险评估和保护修缮外,中柬联合工作队还针对王宫遗址的历史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展示利用和社区协调发展等专题开展研究与设计工作,将中柬文化的宣传交流、专业人员技术教育培训以及数字化平台建设等工作贯穿整个保护修复过程。

  中国参与吴哥古迹的保护至今已近30年,始终没有忘记当年许下的承诺——以真诚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赢得当地人的信赖。

  以大国担当,保护冲突地区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会受到岁月侵蚀,会因天灾受损,也会因冲突和动荡,而陷于险境。此时,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需要一处避难所。

  2016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国际大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会议通过了旨在成立“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基金”和“国际文物避难所网络”的《阿布扎比宣言》。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以中国政府代表身份参加会议并作大会发言。2017年下半年,基金转为“冲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盟”,以国际组织形式开始运作。

  2017年5月,国家文物局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卢浮宫朗斯分馆和苏黎世国家博物馆共同成为全球三个“国际文物避难所”。2018年至2020年,我国为联盟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2018年6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分别派代表加入联盟董事会和科学委员会,实质参与管理工作。

  这是我国深度参与国际文化遗产治理的体现。

  截至2021年12月,联盟已经在近30个国家开展了150个项目。比如,波黑国家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战争中受到重创,联盟划拨了60万美元用于该博物馆考古部和自然遗产部的重建。埃塞俄比亚的拉里贝拉以其公元11至13世纪修建的嵌入火山岩的教堂而闻名,近年来,风化和腐蚀严重影响着文物本体的安全,埃塞俄比亚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也让这处遗产面临威胁。联盟划拨了15万美元,用于加固文物本体,并针对当地的工匠和遗产专业工作者开展培训。

  中国国内的多家博物馆还曾携手接力,共同守护处于危机的阿富汗文物。

  20世纪80年代,阿富汗文物工作者在战火中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和贵霜帝国等时期的一批珍贵文物。本世纪初,阿政府用这批文物组织了“阿富汗珍宝展”在全球巡展,展示阿富汗文明,也保护文物免遭战火。

  2017年3月,该展首次亮相中国,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后,反响热烈。由于后续巡展国取消展览计划,这批文物面临回国后不可预见的风险。这时,国家文物局积极统筹国内资源,责成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阿方协调合作,全力支持阿文物继续在华巡展。

  在我驻阿富汗使馆的支持配合下,经多方共同努力,自故宫博物院后,展览又在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深圳南山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香港历史博物馆等八地九家博物馆展出。

  在此过程中,中方始终怀着对阿富汗文明的崇敬之心,以尊重、包容和谦虚的态度,与阿方密切沟通协作,推动巡展顺利进行。2020年2月,巡展在最后一站香港结束后,阿方提出将展品运回阿富汗。此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家航空公司停运,运力锐减,国际运费暴涨,文物返阿面临新的困难。中方充分理解和尊重阿方决定,为确保文物安全返阿,多方寻求资源,并在多次论证后制定了详细文物回运方案和安全预案,克服重重困难,协助阿方将文物安全运抵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这3年巡展,展现了我国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大国担当,体现出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的大国风范。

  今年1月31日,“冲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盟”第二届捐助方会议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会议并致辞。李群在本次会议上向国际社会提出三点建议——勇担共同的责任、汇聚共同的力量、重塑未来的希望,这也正是中国60多年来援助他国保护其濒危遗产、守护受到冲突威胁的文物古迹时不断摸索和总结思考的智慧。

  (注:此文中所用“濒危”概念,指广义上文化遗产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因素而处于不利环境中、亟待保护和修复的客观状况,不是按照“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对文化遗产的分类和定性。)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