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各界嘉宾多维度讲述中国:“读懂中国是时代的需要”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各界嘉宾多维度讲述中国:“读懂中国是时代的需要”

来源:南方日报2021-12-02 08:4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读懂中国故事,共享中国智慧。

  12月1日至4日,数百名中外嘉宾齐聚羊城,出席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百年变局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的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来自政界、商界、学界以及国际组织重要嘉宾聚焦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话题热烈碰撞,多维度讲述中国。其中,既有对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给全球合作所带来的新机遇的探究,又有探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文明传统的深厚关系,立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和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探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凝练中国叙事,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世界目光聚焦中国

  世界变局呼唤中国智慧、期待中国担当

  在昨日举行的“读懂中国”丛书(第二辑)发布会上,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基金会副主席尤素夫·瓦南迪说:“我读了‘读懂中国’的第一系列,并被该系列中富有深度的观点和知识所折服。因此,我把它视为在理解中国问题上的百科全书和学习伙伴。”

  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对中国在世界各国间发挥的“粘合力”充满期待。“我们长久以来所认识的地缘政治板块已发生了变化,世界本身的生态系统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新的挑战和威胁不断涌现。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并以全新的方式合作。很明显,世界期待着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读懂中国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是时代的需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谈到,读懂中国的目标是要确立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郑永年看来,西方崛起的核心,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大和科技实力雄厚,而是他们创造了一套建立在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知识体系。

  如何理解“知识体系”这一概念?郑永年进一步阐述:仔细研究各个文明,它的核心就是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广义的,它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还包括艺术、哲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创会中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谈道:“如何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我认为应该有更多的纪录片,能够了解中国文明的河流,能够了解中国是怎么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了解这场现代化道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一个国家的崛起,其核心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全新的制度体系的崛起。郑永年表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建设是全球有目共睹的。接下来更多的就是要读懂中国的制度。我们一起努力,主动帮助国际社会更进一步理解中国,同时也帮助我们自己读懂中国。

  全球青年讲述中国

  青春朝气刻画新时代精气神

  一个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在“新时代、新青年、新担当”专题论坛上,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表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担负起光荣的时代使命。

  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暨南大学师生获得了两金一银。“苏炳添、陈艾森等青年用实际行动擦亮了暨南招牌,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暨南青年的拼搏和奋斗。”林如鹏说。

  中国跳水运动员、奥运冠军陈艾森讲述了自己的运动生涯,回味成功的喜悦、直面伤痛的折磨、传递坚韧的理想信念。

  “没有一个运动员天生是冠军。”陈艾森说,体育的力量从来就不局限于赛场上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体育不仅让肌体更加有力,也让灵魂越发坚毅。

  青年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在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廉思看来,当代年轻人的生命历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应该同向而行。我们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高素质的年轻人,奋斗在国家建设的一线,他们前仆后继,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他们去创造、探索、挖掘。

  “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性,我们国家始终是一个青春的国家。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朝气蓬勃,仍然风华正茂。”廉思说。

  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海内外的年轻人是最好的传播者。

  CBA北京紫禁勇士篮球俱乐部主教练斯蒂芬·马布里说:“中国是我的家。在这里不是‘读懂’,而是‘感受’。这里的人们理解我的感受,可以理解我的爱在这个国家。”

  来自香港的青年代表叶兴华希望能发挥作为粤港澳超级联系人的角色,用更多元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让更多港澳青年来内地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中。“在未来,除了就业、创业和事业,我希望能讲一个中国爱情故事,希望能找到在内地的另一半,创造新的下一代故事。”叶兴华说。

  志愿服务感受中国

  流淌着中国人内心最真诚的善意

  志愿服务一直是伴随中国社会变迁不断发展的重大社会事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实名注册志愿者达到2.09亿人,志愿服务组织约108万个,志愿服务项目遍布全中国的各个省区市。如何从读懂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精神来读懂中国?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说,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在中国古代就已屡见不鲜。

  “志愿这样一种善意,一直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像一条河一样在流淌。我们不能总是认为志愿服务是从远方来的,其实它是从我们内心里出来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白岩松说,老子强调“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天之道”。“天之道”就应该是让有富余的去补不足的。“我觉得志愿精神一直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的内心里头,也是解读中国人内心的一种密码。”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近年来出现新的形式,即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谭建光说,在党的领导下,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将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与拓展新服务、创造新生活相结合,为乡村社区群众提供改善民生、丰富文化、和睦家园、美丽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服务,发挥积极的作用。

  陆士桢表示,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成为中国广大民众在全面实现小康、获得相应物质满足之后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从精神上满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需要。“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新时代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志愿服务在党中央领导下,充分发挥我们的发展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的必然结果。”陆士桢说。

  ■嘉宾金句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

  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永远是进行时,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永远是进行时,“读懂中国”的事业也永远是进行时。

  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如此迅速地帮助这么多人摆脱绝对贫困。我期待中国智慧促进世界的和平、进步与繁荣。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

  苏炳添教授创造了亚洲新的奇迹,让暨南大学成了独一无二的“983大学”。

  广东金融学院校长雍和明:

  发展枢纽经济必须以科技驱动作为手段,那到底需要哪些科技?我总结为五个字母ABCDI,A就是人工智能、B就是区块链,C就是云计算、D是大数据、I是物联网。枢纽经济至少要有这五方面的科技、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往高处、往深处推,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曾智明:

  “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新青年大展宏图提供了多元且宝贵的时代机遇,新青年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刻苦学习本领、勇于创新实践,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读懂中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时代的需要。读懂中国的目标是要确立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一起努力,继续把中国故事讲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白岩松:

  我觉得志愿精神一直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的内心里头,是解读中国人内心的一种密码。

  中国跳水运动员、奥运冠军陈艾森:

  没有一个运动员天生是冠军。体育的力量从来就不局限于赛场上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体育不仅让肌体更加有力,也让灵魂越发坚毅。

  广州市青联副主席、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

  我们之前做过统计,大概70%的香港青年都没来过内地,所以要鼓励香港青年多来看看,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机遇。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欧卫国:

  “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还原教育的本真。教育它本来的样子,不应该是焦虑的,也不应该是内卷的,应该是自然而然的。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吴雨伦 刘怀宇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