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巨型稻试种成功 网友: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要成真了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巨型稻试种成功 网友: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要成真了

来源:科技日报2021-08-30 10: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是这样一个梦

  科技观察家

  这两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生追求的两大梦想之一的“禾下乘凉梦”又刷屏了。有媒体报道,15亩株高达常规稻高度两倍的“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网友们很欣慰,纷纷表示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要成真了。

  那么,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袁隆平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跟我的助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一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终生追求水稻超高产。因此,“禾下乘凉梦”的本质是超高产,乘凉只是“副产品”。

  以超级杂交稻为例,其百亩连片单季水稻的亩产产量测产最高纪录是1152.3公斤(折合2304.6斤)。在现有超级稻品种中,单穗最高实粒数在800粒以上、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超级稻品种也绝非“孤品”。

  水稻育种界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定律:水稻的抗倒力与水稻植株高度的平方成反比。换言之,随着水稻茎秆高度的增长,其抗倒伏能力是急速下降的。因此,高秆水稻高产能否抗倒伏,是一个巨大挑战。

  而真正意义上对水稻抗倒伏的判断,要在水稻成熟即将收获的时候。比如,在水稻抽穗时候,从直观上看,也挂满了谷粒,但那些看起来很漂亮的稻谷,其实肚子里并没“货”,因此也就不存在“压倒”稻秆的“实力”。只有等到稻谷成熟金黄,谷壳中充满淀粉,稻谷货真价实、沉甸甸的时候,水稻品种还能经受风雨等的侵袭而不倒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抗倒伏”。当然,产量不高的巨型稻,或许不存在“抗倒伏”难题,毕竟产量不高,意味着穗子不重,压不垮茎秆。

  能实现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的高秆品种,被他命名为“新型高秆品种”。这样的品种不仅高秆,还高产和抗倒伏。这么看,技术难度非同小可。因此,“禾下乘凉梦”是老先生毕生为之努力,但截至目前,科学上仍还未能实现的伟大梦想。

  或许大家会有疑问,这么高难度,老先生为什么还做这样的梦?

  事实上,因为水稻抗倒力与植株高度的平方成反比,为解决过去水稻品种高秆不抗倒伏的难题,我国曾出现过一位水稻界的“矮秆院士”黄耀祥,研发了抗倒伏的矮秆水稻品种。

  水稻被矮秆化以后,抗倒伏力和收获指数(即所谓经济产量的籽粒产量,与所有生物学总产量的比例)都大大提高。经过几十年的矮秆化品种的培育和技术发展,目前也有了新的半高秆水稻品种(秆高1.2到1.5米),它们的增产潜力,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都较为可期。

  不过即便半矮秆、半高秆品种的经济产量尽管仍有潜力可挖,但生物学总产量却总会遭遇“天花板”。因此,要提升生物学总产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株高。但高秆又会带来抗倒力急剧衰减、收获指数降低、经济效率大幅降低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只有这些问题一一被解决,才能获得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里高秆又高产的“高富帅”品种。

  很显然,“新型高秆品种”与最初的高秆品种不是一回事。但据了解,可创新出这种高秆又高产品种的水稻材料和技术,暂时尚未被科研界发现。这或许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研究历程。

  令人欣喜的是,据较早的报道,“巨型稻”研究已开展了至少3到4年。这项研究直到今天也在我国多地进行着。

  尽管暂时不是“禾下乘凉梦”里的那颗“禾”,但伟大的梦想,只有在科研人员前赴后继的努力下,才终有能实现的那一天。

  当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老先生一定会在天堂会心地微笑。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