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李伯玺]

“羊教授”的坚守

来源:青海日报2021-09-28 16:01

24小时热图
  •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海军福建舰出海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 湖北省博"晒"出我国首次出土秦简

  • 智能化成新能源汽车新亮点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近年来,国产科幻影视剧《流浪地球2》和《三体》火热“出圈”,获得全球关注。
2024-04-30 03:05
酚醛树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塑料,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一个世纪。
2024-04-30 03:05
近日,云南农业大学盛军、田洋教授课题组突破核桃油抗氧化难题,研发出替代植脂末的核桃植物基奶粉,并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食品工程学报》发表。
2024-04-30 03:05
有一个名字,总是让人心生自豪——广袤大地纵横驰骋,“流动的中国”以最直观的方式,将“中国速度”呈现给世界。
2024-04-30 03:05
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现场,多项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数据要素、生态培育、产教融合、场景应用、监管治理等多方面成果精彩亮相,百余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围绕大模型、具身智能、可信AI等国内外前沿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2024-04-30 03:05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期推出的《科学教育提质正当时》系列报道,从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资源建设等多方面,对如何更好进行中小学科学教育展开了持续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建议,在科学界、科学教育界引发热议。
2024-04-30 03:30
“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369家。《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由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联合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长城战略咨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发布。
2024-04-29 10:09
截至目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4月30日乘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9 10:07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生产力整体水平,推动航空产业加快发展。
2024-04-29 10:06
以前,铸钛大炉坩埚容易损坏,需要每月更换一次,公司每年需要投入不少资金购买新坩埚。我和设备专家一起夜以继日地攻关,终于编制出了一套新的铸钛炉熔炼操作法,提高了坩埚使用率,每年可节约坩埚费用50万元左右。
2024-04-29 10:05
2024成都世园会开幕以来,邛崃分会场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迎来游客参观热。 借着成都世园会的契机,成都梳理整合龙门山生物多样性资源,规划建设了占地1172亩的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无边界地呈现龙门山生物多样性。
2024-04-29 10:04
令张治国兴奋的是,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上已发现和采集墨书文字100多句、近千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对于南方潮湿环境下考古出土的丝绸保护而言,从饱水到干燥的过程,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024-04-28 10:23
对此,《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等12方面主要任务。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强数字资产管理,《指导意见》突出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与合规利用相结合。
2024-04-28 10:19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
2024-04-28 10:17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一个小院里,藏着一件“镇院神器”——上海电子束离子阱装置。
2024-04-28 10:04
4月19日,元阳县沙拉托乡松树寨村的村民在哈尼梯田开展春耕播种。(张艳 摄)  在元阳县沙拉托乡的哈尼梯田缓冲区,当地举行“开秧门”活动,村民们在田间地头祈福,他们载歌载舞,迎接春耕的到来。
2024-04-28 10:03
研究人员表示,马岭河小苦荬的发现,表明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值得开展进一步系统性的调查研究。
2024-04-28 09:59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加载更多

  侯生珍教授在给研究生讨论研究课题。青海日报记者 叶文娟 张慧慧摄

  黝黑的脸庞,朴素的衣着,浓密的头发里依稀点缀着少许白发,交流间足以感受到他的和善可亲。他是农牧民心中最受欢迎的“羊”教授,在学生心中他甘为人梯、严谨治学;在家人眼中他夙夜不懈、公而忘私。他就是2020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侯生珍。

  作为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侯生珍长期致力于高效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并担任青海省羊产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首席专家,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优秀工作者、全国农业推广标兵、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领军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和省级各类科研项目24项,制定并发布青海省地方标准5项,获得科技成果17项,出版专著2部,获专利5件。

  将科技创新使命深植于心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省份,全省的农牧业发展尚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上,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沿袭着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越是基层偏远的地方,越是畜牧业生产的薄弱环节,也越需要我们用知识和技术去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帮助农牧民解决问题。”侯生珍坦言。

  自2007年开始,侯生珍便肩负起海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的使命,他坚信合作社是科技发挥价值的平台,而实现合作社的更好发展有赖于创新性技术的支撑引领。在此期间,他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专业申请了藏羊高效养殖技术专项研究课题。

  此后,他带领科研团队,结合我省高寒草地长达八九个月枯草期的现实情况,立足生态畜牧业的保护与转型,在藏羊特色产业中展开大量基础研究和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30余年来,侯生珍致力于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瓶颈问题的破解,在高原藏羊产业的基础研究、试验攻关、技术创新、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广方面展开大量研究,攻克了藏羊母羊繁殖性能低下、藏羊羔羊生长发育缓慢等瓶颈问题,形成一系列接地气、可推广的成果,构建了一整套推动草地传统放牧藏羊向优质、高效、集约、生态化方向发展的技术生产体系和技术路径,并通过技术熟化、推广和示范应用三级平台一体贯通的推广模式,促进了技术应用通道的最后“一公里”畅通,使藏羊产业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

  让科技成果沾泥土、接地气

  “那些年,自然条件艰苦,饲养环境恶劣,忙得常常连轴转,连女儿的成长也经常缺席……”谈及过往的经历,侯生珍不禁湿了眼眶。作为一名教育及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侯生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坚持用数据说话,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其拳拳赤子之心带领团队十几年如一日深入牧区,迎风冒雪,长期入户蹲点,与牧民同吃同住,放弃节假日和家人的团圆,冒着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严寒,为采集试验羊群的一手数据奔波着,足迹几乎踏遍全省6个州。

  高负荷工作,饮食休息不规律成为了侯生珍生活工作的常态,但每每突破一个研究瓶颈,发现一个新的研究点,收获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都令他对科学研究甘之如饴,以实际行动让科学成果沾泥土、接地气。

  “研究期间,理论和数据的精准配比至关重要。”侯生珍说。

  针对长期制约藏羊母羊繁殖性能低下和藏羊羔羊生长发育缓慢的“卡脖子”问题,侯生珍和他的团队从实际出发,坚持多年集智攻关,在藏羊150天妊娠期和2个月泌乳期反复进行分组试验,找到母羊最佳的补饲期为产羔前45天,并监测记录母羊的产奶量,经过三年分阶段断奶试验,找到了母羊产奶量在第42天达到峰值这一关键数据,而这也是高效养殖和传统养殖的共通点,为“2个月断奶,6个月出栏”的目标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结合光照时间、营养水平、卵巢和子宫的组织形态等开展全方位研究,打破了传统藏羊“季节性发情、一年一胎”的固有认知,将繁殖规律锁定“两年三产、三年五产”,建立起母羊常年发情、配种、受胎的均衡生产模式,深化了业界对藏羊乃至整个高原畜牧业生产规律的再认识,实现了藏羊养殖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创新。

  与此同时,侯生珍还推行了“草畜一体化”生产模式精准饲喂技术,总结凝练了“区域联合、草畜联动、牧繁牧育、牧繁社育、牧繁企育”等生产模式中的精准饲喂技术,形成了“精料补充料+放牧、精料补充料+青干草(半舍饲)、精料补充料+青干草+青贮(全舍饲)”等3种“草畜一体化”饲喂模式,在降低饲养成本基础上保持了青海藏羊肉的品质和风味,推进了青海藏羊肉品质提升,开辟了牧民养殖收入增加的新渠道。

  把科技成果送进牧民家

  侯生珍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长期深入牧区,他深知农牧民的艰辛,也更了解农牧民对脱贫致富的渴望,也深切地感受到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时刻都怀着对黄土地的眷恋,对农牧民的挚爱,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将诚信、技术、成果和实干精神奉献给我省的农牧民。

  由于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风险高,难度大,特别是在密集繁育后,牧民劳动力跟不上、语言不通等问题带来诸多困难。他与团队不畏艰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手把手指导,让牧民切实感受高效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深得牧民信任,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羊教授”。

  藏羊是青藏高原的独有物种,长期以来,他坚持精准补饲和合理的营养调控,在母羊妊娠后期和泌乳期分别以日均补饲精料0.1公斤/只和0.25公斤/只喂养藏羊,以最终的实际效果消除了牧民“补饲越多越好”的认知误区。由于技术成熟度高、复制性强、群众欢迎,得到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牧区六州均开展了大面积推广示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以每100只母羊为核算单位,高效养殖比传统放牧养殖多增收3万余元,增收来源主要是母羊繁殖率提高、能繁母羊比例提高、羔羊成活率提高、羔羊增重的提高,该技术累计新增产值68亿元,为产业新增利润38亿元。

  “接下来,我们将从优质饲料配方设计和优化筛选入手,为达到绿色高质量的羊肉品质、为青海省绿色藏羊肉的输出基地保驾护航。”说到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侯生珍的眼神中流露着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