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来源:顶端新闻2023-06-19 18:38

  文化学者型书画艺术家乔国强一直持之以恒地在文化海洋中神游,在艺术星空中穿行,在文化艺术的阆苑中撷英寻珠,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取得令人钦羡的成就。

  作为文化学者的乔国强,他凝眸书法绘画艺术及其他美术领域的文化学研究,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绘画与中华文化》是乔国强在绘画文化学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已列入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计划的《中原古代绘画研究》,著名文艺评论家席卫权院长欣然撰写序言。这两部专著,都是以文化学视角,站在哲学高度,结合自身创作实践所进行的绘画文化学研究的精品力作,在一定意义上,是高屋建瓴的开拓性的研究,开绘画文化学研究之先河。前者是结合中国绘画对远古奔涌而来的滔滔长河的历史审视,后者则是把在历代曾长期居于中华文明中心的河洛文化的土壤上绽放出的中原绘画异彩纷呈的靓丽景色加以文化学的观照。

  乔国强著述颇丰,涉猎广泛,硕果累累。席卫权院长评价:“乔国强长于文艺品评,攻诗书,兼有长期绘画经验”。

  这中肯的评价,当有他书架上一部部诗歌集、评论集,研究专著为证。

  而乔国强在书法、绘画和书刻艺术上的成就,我们则可以通过他丹青吐艳、翰墨飘香、异彩纷呈的创作室、展厅里的浏览,去感受他倾洒在艺术阆苑里付出的心血,去追寻一位有情怀的文人艺术家守望传统、守护根脉、守正创新的艺术探索的心路历程,去感悟他的文化情怀、文化底蕴、文化学养和艺术创作、艺术审美、艺术水平提高的辩证关系。

  本文主要着眼于对乔国强绘画和书刻艺术作品的赏析。

  我们将和读者一道,在乔国强林林总总的作品中,进行简单分类后再选其中风格鲜明的作品,再进行简要的介绍。

  乔国强以书入画,骨法用笔,擅写苍茫厚重、多姿多彩的山水画,而其中树根系列绘画更具有底蕴厚重、内涵丰富的独特美感,蕴含和释放着郁郁乎文哉的文人气息。

  乔国强的写意花鸟画,发挥文人画借物喻情的传统手法,奇葩绽放,流光溢彩;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或浅吟低唱,或引吭高歌;神奇的线条和水墨色彩,共同演绎出传统与时代协奏的交响曲。这些花鸟画,寄托着乔国强浓郁的家国情怀和文人气节,而其中用情最深的,是既体现了造化神韵,又体现了君子气节、文人情怀和民族文化特色的竹子作品。

  乔国强致力于书刻艺术,更是艺海神游,得心应手,造诣深厚。

  本文打破传统中国画的逻辑分类,把乔国强的美术作品,以山水、树根、花鸟、竹子和书刻艺术作品分开描述。这样的划分,看似会引起逻辑混乱,如花鸟画中当然有竹子,但是行文的逻辑和逻辑划分是不可能完全雷同的。例如树根,即使在传统的画法分类中,也是介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之间。我们在这里结合乔国强用情深浅而把树根单列叙述,应该是不背离传统的,何况传统划分法也是相对而言,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笔墨寄情写家山

  乔国强的山水画,笔墨洗练,构图简约,充分发挥线条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完美体现了中国画简约空灵、笔简意深、“镇俗在简约,树塞焉足摹”的独特审美观念。

  这种风格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他的家乡,处在一块奇特的灵山秀水间。他是河南中部荥阳人,荥阳,顾名思义,应在荥水之泽,嵩山之阴。感喟造化之神奇,他的家乡作为黄土高原的余脉绵延不断,丘壑纵横。以“窑洞”为主要特征的民居文化,以农耕文明为世代传统的民俗文化,孕育了渗透在这块土地上勤劳朴实坚忍不拔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乔国强生于斯长于斯,血脉中涌动着这样的因子。所以,抒写家乡情怀的动因,就基本上确定了他山水绘画的主基调。

  《神魂犹存》(见图1)是乔国强为纪念享誉全国的已故著名书画家陈天然先生而满怀深情创作完成的。陈天然一生致力于书写家山,被誉为“黄河岸边农民生活的抒情歌手”。陈天然是他的亲戚和长辈,更是他进行书画艺术创作的恩师和领路人,陈天然的故去,使他悲从中来,难以释怀,怆然泣下,拿起画笔,挥毫抒写了这幅作品,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并且用绘画语言表达了自己传承和弘扬恩师留下的精神遗产并沿着这条在艺术之旅途勇毅前行而传承薪火的宏愿壮图。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1《神魂犹存》

  画面构图采用半角法,山势不是北方巍峨雄壮、峻拔挺峭、重峦叠嶂的崇山峻岭,亦非江南烟雨浩渺、连绵起伏、青翠秀逸的湖光山色,因而作品中并没有过多地在皴擦点染等山水画绘画技巧上费心思,而是突出了线条这一绘画基本元素的重要作用。用质感而富有张力的线条所勾勒的那条无限延伸的道路,象征着恩师斯人虽逝,精神永存,并沿着恩师所开辟的道路走向诗和远方,走向更加辽阔的艺术天地。

  预示着恩师斯人虽逝,山川永在,艺术之魂永存,黄土地不朽的魅力,毅然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这幅画,构图简约,技巧缺缺,却准确完整深邃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是大道至简美学原理的完美体现,也印证和实践了绘画技法源自于自然、服务于创作意图的艺术规律。

  《锄罢归来》(见图2),凝结着乔国强童年生活的记忆。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2《锄罢归来》

  画面上,黄土地错落有致,穿过坡缓路窄的高坡,沿着崎岖山路走下来两位荷锄归来的农夫漫步其间。农夫衣着朴素,脚步轻快,惬意缓步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是乔国强思乡之幽情的自然流露,是对逝去岁月的深情追忆。

  山,是家乡的山,是黄土高原余脉自然风光的艺术再现。简洁的构图和画面展现了艺术的真实具象,律动的线条、淡淡的墨色,写出了造化赋予家山的神韵,再现了乔国强对家乡劳动场景的真实记忆。

  人,是故乡的人,是自己萦萦在怀,心挂神牵的父老乡亲。

  场景,是充盈着乡土气息的田园风光的艺术真实。

  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现代化带来了生活节奏的加快,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冲击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趣。乔国强用画笔,留下了乡音、乡愁,留下了对逝去的岁月静好的深情眷恋。

  沿着时光隧道,画面中不局限于画面人物的衣着,深层次呈现给我们的,则是一幅从远古迤逦而来的农耕文明的万年轨迹。

  乔国强是一位以文化学者视角进行创作实践的画家,其简约的绘画风格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窑洞依旧》(见图3)的中景是一排窑洞,这是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民居文化特色。也是皇天后土赐予并沿着黄土高原迤逦绵延浩瀚山脉生存的炎黄子孙躲避天灾,遮风避雨的栖息之所。特殊的土壤结构,使这种窑洞挖着难度比开凿石洞容易得多,而且完成后不易垮塌。窑洞内冬暖夏凉,易于封闭,安全系数较大,比较适宜居住,庇佑了世世代代依靠黄河和黄土地生存的华夏儿女。如今,窑洞文化已经成为文化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积淀在炎黄子孙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3《窑洞依旧》

  《窑洞依旧》所表现的主题,和《锄罢归来》比较接近,都是流淌在乔国强血液里的乡情的宣泄。所不同的,前者全景一片静谧,让人体会到那种万籁俱寂、和谐安详的安静之美;而后者则是动静结合,不变的是黄土高坡的景色,变的是劳动者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从我们所介绍的这三幅作品来看,它们都有着比较接近的物象选取、艺术手法、审美取向和文化思辨,从而形成乔国强这位文人画家山水画的基本个性特色。

  物象:家山,从家山的特色出发,捕捉到其造化神韵,挖掘其文化内涵。

  艺术手法:构图简单明快,充分发挥线条作用,淡墨轻彩,虚实结合,寓景于情。

  审美取向:突出表现家山独具特色的自然美,深入挖掘家乡山水精神的和谐美,以大道至简、中和协调、简约明快的审美取向去追求心随笔畅的创作状态。

  而通过画面去诠释沉淀在黄土地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由之涵养的风土人情,是乔国强绘画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守正创新画树根

  树根画,是乔国强在国画领域的创新性探索。

  中外绘画史上,专门以树根为绘画题材的画家并不多见。最为著名的当属梵高在生命的最后结束两天前所作油画《树根》。中国绘画史上,树根是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出现的。山水花鸟人物画中,都会经常有树根出现,但都是为了丰富画面,突出主题而增加美学欣赏价值而作为陪衬。《芥子园画谱》中,单列了树根画法,但是并没有作为专门画科。张大千最为著名的《读书秋树根》,依然是人物画,树根只是衬托读书时静谧的环境。

  而乔国强大胆地独辟蹊径,把树根当作自然物象来着意描摹,寓意文化根脉而着力挖掘其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创新性研究和探索,打开了中国画一扇新的窗口。

  据乔国强自己讲,他选择着力创作“树根”系列画是由于如下思考和观察。

  首先是文化思考。

  他认为,香港回归之后,乱港分裂事件频发,除了外部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勾结等复杂的国际社会因素之外,香港人的民族认同感、国家归属感、文化契合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文化认同感,只有大家普遍加强文化认同感,认识到同胞间血脉相连,同根同宗,有着共同的文化根脉和生命基因才能聚心凝德和谐共存。同样,祖国统一势不可挡,两岸同胞根脉互通,血脉相连,我们不仅要内防家贼,外御强敌,更要加强两岸同胞之间的根脉意识和血肉相连意识,其中,加强文化认同感具有深刻的意义。这是乔国强创作树根系列绘画作品的深层次动因。疫情期间,他在自觉自我防护期间,推己及人,想到自己要防疫抗疫,守护健康,台湾同胞岂会不受疫情威胁?这就更加激励他创作树根系列的创作冲动。至今他已经创作了一百多幅树根系列绘画作品。

  在文化层次方面的思考,乔国强自觉地把这个题材的探索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认识的。他从文化学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和思考,深刻体会到,如果把文化看作奔流不息的大海,艺术就是大海上绚丽多姿的浪花;如果把文化当作土壤,艺术就是扎根在土壤里的万木葱茏和争艳的百花;文化是艺术的根和魂。他选择画树根,就是要借助于树根这一艺术形象,抒发画家自己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情感。

  有了这种文化自觉,他结合中国画在形似和神似之间自由跳跃,在自然美的发现、内在美的挖掘中更注重主体意识的审美观念,大胆地发挥艺术想象,以树根作为载体,把中华文化中对美好景色的欣赏,对传统美德的讴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画面表现出来。

  我们来欣赏乔国强这幅名为《守望根脉》(见图4)的树根画。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4《守望根脉》

  从构图,笔墨,色彩等绘画元素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这幅树根画是以山水画的法则来完成的,我们拿谢赫六法来观照,这就是一幅以追求气韵生动为审美追求的中国画。只是因为树根的物象特质,而主要采用丰富多变、质感流畅的线条,营造出形似盘根错节的树根,生动地诠释了同胞之间血脉相连、基因交融、密不可分的骨肉亲情。

  在乔国强的树根作品中,这幅《守望根脉》还是比较内敛的。它借用山水画法,画面整体还是基于树根形象,不脱树根痕迹。比较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三地以及全世界华夏儿女之间同根共祖文脉相连的文化内涵。

  同样是树根画,《种豆》(见图5)就更加跳脱,更增加了主观意识。让思维插上翅膀自由翱翔。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5《种豆》

  基于树根置于土壤之下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自然属性,基于文化是艺术之根与魂,是维系炎黄子孙骨肉亲情的根脉这一命题,《种豆》虽然形式上还是以树根作为整幅画面进行构图,但是表现的主题却是种豆这种反映农耕文明的劳作活动。

  这是一曲劳动者之歌,是歌颂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含蓄包容优秀民族品格的颂歌,是深深地植入两岸三地人民和海内外炎黄子孙血脉中的优秀基因。

  时代变了,这种优秀基因不会变;区位不同,血脉基因相同。这种血浓于水的根与魂的交融,正是是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不竭动力,也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

  与《种豆》相比,画家在作品《雁南飞》(见图6)中,则更加放飞了想象,用艺术中高度夸张的手法,在溢出画面的树根周围和树根旁边,绘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秋雁南飞图。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6《雁南飞》

  画面中,绕着树根,是秋天里劳作归来的农夫,天空中大雁南飞。树根见证着天地和谐的画面,体味着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喜怒哀乐,注目南飞的群雁,叮嘱它们传递宝岛回归的呼声。

  我们相信:乔国强树根系列作品,是对国画艺术的大胆探索。

  这种以文化为内涵,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紧紧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一主题,以文化之根脉促进祖国统一、增进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这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是凝聚正能量的艺术创新。

  从艺术形式和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把树根画作为独立的画科来进行创作实践,是对中国画创作领域的开拓,是充分发挥中国画更加注重主观意象审美特点的有益探索。就像童话和寓言在文学体系中一样,树根系列作品将会以其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简约的审美意趣,以线条为主要语言,丰富和发展中国画艺术的创作和研究。

  既然是探索,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我们期望乔国强砥砺前行,踔厉奋发,勇毅向前,力争为艺术烂漫春天里增加一抹新绿,也是对国画艺术的时代发展尽一位文人画家的历史责任。

  博采约取写性灵

  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作为审美主体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成之间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他通过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点。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具有抒情性,花鸟画在中国画中是抒情性最强的,它和诗歌的美学价值异曲同工。

  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花鸟画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乔国强是追求把生活过成诗的文人画家。

  著名诗人黄小甜曾为乔国强所著《画语诗心》一书作序,序言中旁征博引,从“画家本质是诗人”的命题出发,结合《画语诗心》的内容和画家的艺术经历,高度评价了乔国强用画笔“写出胸中无限意”(见该书《荷塘抒怀》)的诗人气质。

  在乔国强的绘画作品中,无不凝聚着浓郁的诗意才情。品味他的画作,会在我们胸中鼓荡起心弦共鸣,这不正是诗歌的功能吗?

  他的写意花鸟画,更是用笔墨语言抒写的抒情诗。

  《隔河相望悠悠情》(见图7)就是用笔墨语言书写的一首动人心弦的抒情诗。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7《隔河相望悠悠情》

  用赭石和墨色铺陈的黄土地,蜿蜒流过黄土地的小河,两只站立在河岸旁隐隐绿草地的白鹅,隔河相望,脉脉含情。似在倾吐衷肠,互相倾诉着刻骨铭心的爱恋。

  这是鸟儿之间的恋情,而乔国强正是借画面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炽烈的爱,对生他养他、哺育他成长的黄土地的眷恋之情。

  诗即是画,画即是诗,诗与画,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整个画面,优美静谧,中和之美是他刻意营造的意境。笔墨语言简练朴素,寥寥几笔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双鹅,可以明显看出取法于徐悲鸿。

  较之于《隔河相望悠悠情》,画家在《玉兰惠和风》(见图8)里,更是直接以一首咏玉兰的诗作为题款。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8《玉兰惠和风》

  诗性是中国画的灵魂,在王维之前,诗意蕴含于画面之内,虽然有题画诗流传,但诗与画是分离的。

  宋元以后,题诗与绘画逐渐融合,使观赏画境与理解画意的功能由绘画和题画诗分别承担。因此,“诗书画”三绝和“诗书画印”四能就逐渐成为对画家较为严苛的要求。同时以画面蕴含诗意,由鉴赏者自我品味画中诗意的“穷款”形式依然存在。

  乔国强四样全能,当然可以在这两种形式间自由穿梭。《双鹅图》和《玉兰惠和风》就是这两种形式的例证:前者诗意在画中,靠我们解读;后者以题画诗直抒胸臆,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互相参详,形成我们对画境和诗意的完整理解。

  在《玉兰惠和风》这一作品中,乔国强把题款诗与玉兰花呈对角线形状布置。三株玉兰花自左向右自然倾斜占据画面右下角,根部因自然倾斜排列而在右下角巧妙留白,与排在左上角顶天的两行题款诗形成虚实相生的对称关系。加之以花儿和题款之间形成的自然留白,有意把最右边一朵花儿安排下沉留白,达到整个画面虚实相生、错落有致、阴阳调和、气韵畅通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悠然自得的美学享受。

  笔者注意到画面上是三组玉兰花,以为是画家有意以奇数为之,我以此电讯于乔国强,他用微信作答,兹照录于后:“我家门口有三棵玉兰花,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时节,她们总是以洁白的、象征着纯情和美好的笑容,送来早春的祝福,那绽放的花朵散发出的缕缕清香,每每让我感受到岁月静好。这幅拙作,是我师法自然的习作,大胆献丑,以就教于方家。”

  结合这段话,我们可以触摸到乔国强那洋溢的诗意才情、师法自然的文化自觉和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之风。

  如果说以上两幅作品是乔国强师法自然的作品,那么《荔枝图》(见图9)则是他师法古人的结果了,是他采撷史上画荔枝大家名画的精华,大胆取舍、博采约取的艺术探索之作。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9《荔枝图》

  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和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足见荔枝果之名贵。白乐天《荔枝图序》则说明至少在唐朝荔枝这一名贵水果已经成熟出现在画卷中。自赵佶开始,荔枝图便在画坛占据了重要地位,名家名作代不乏人。

  荔枝图大致分三种:裸果、以果为主、辅之以枝叶和果实掩映在树枝之中。前两种多用工笔,第三种则是写意花鸟画的荣宠。乔国强的荔枝图便是这种写意画。

  乔国强对绘画史研究造诣颇深,在创作《荔枝图》之前,他就对史上写意荔枝图名家名作深研细判、心追手摹,他对吴昌硕、齐白石、娄师白、赵少昂、许麟庐等著名画家的《荔枝图》都做了深入研究,并在题款中做了非常中肯精到的评价。

  这幅《荔枝图》,荔枝取局部,自上而下取势,枝叶繁茂,果实鲜红,使人垂涎欲滴。整体章法布局,色彩运用等借鉴齐白石,而仔细鉴赏,也能看到作品用笔中透出吴昌硕的金石气。进一步细品,依稀可见画家在题款中提到的诸位大师画风的影子。

  乔国强钟情于花鸟画,师法古人,师法自然,醉心于捕捉造化神韵,借画卷抒写炽烈情感,对于传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他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对竹子情有独钟。

  沐手挥毫写玉玕

  玉玕是竹子的雅称。被称为中国活文物的竹子,早已渗透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里,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含有竹字的成语难计其数:青梅竹马,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等等。

  以竹为物象的诗词歌赋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诗画同源,花鸟画大家当然代不乏人。

  据传东汉关羽有《雨竹图》画传世,画中藏诗,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信史中,唐朝萧悦创立独立的竹画画科,但创立和完善墨竹画的开山大师应属文同。

  自此,竹子就成为文人画的主流。

  象征文人追求的君子形象和道德修养的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象征富贵长寿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的岁寒三友松竹梅,都有竹。因之可以看出文人画要表现道德修养和精神寄托,写意竹子图便是难以回避的题材选择。因此,文人画的星空中,竹子画便如繁星争辉,不胜枚举。

  乔国强作为文人画家,理所当然地继承了借画竹子表达其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载体。更加之他的老家荥阳县高山镇竹川村,由于曾经拥有300余亩的大片竹林而得名,乔沟村亦竹林密布,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而使竹林逐渐消失,他就更需要拿起画笔,挥毫泼墨,留下那片记忆中的竹林,留下那种渐行渐远的自然美。同时,他以先贤为楷则,以虔诚的心态,写出蕴藏在竹子里所象征和蕴含的内在美。他深知,蜿蜒而来的水墨竹子文人画,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变换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他从先贤的笔墨语言中博采约取,努力结合时代审美的变化,守望守正,承前立新。

  《翠竹》(见图10)是乔国强借自然之竹的外在美,直抒胸臆地表达对竹子形象的赞美。从而寄托他浓浓的乡愁和对家乡挥之不去的眷恋。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10《翠竹》

  画面上,以中轴线上直立为中心和向左斜出的两株竹子构成主要意象。以掩映其后的丛竹无限延伸为一片竹林。中间两株竹子虽然笔墨相近,但是其取势和笔意仍有明显区别:左虚右实,左邪右直,而主图右边虚写的丛林,和前边我们点评过的《玉兰图》一样,都是国画三远法散点透视的灵活运用,谨此,足以看出画家深厚的功底。

  至于写这幅《翠竹》的初衷,画家在其题款中表述的很清晰:“余家十里翠青川,太子池边映月泉。且任沧桑多少事,葱葱郁郁几千年 。”

  对于题款诗的初衷,我们已经前边讲过,画家讲述的也很直白,这里不再赘述。

  和《翠竹》通过赞美竹子的自然美而抒发思乡之情不同,《风竹》(见图11)是借竹子的形象,歌颂竹子的形象所寓意的擎天气势、不屈精神和豪迈情怀。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11《风竹》

  我们说过,竹子在文人墨客笔下,已经逐渐被作为君子修养、高尚气节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每一幅写意竹子里,乔国强会侧重于表达这种文化现象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翠竹》就侧重于表现竹子所象征的气势精神和情怀。在《风竹》的题款里,他也点明了主题:“窗前碧竹势擎天,雪袭霜欺总傲然。节节昂头明皓月,临风把酒话先贤。”

  画面坚实地支撑起了这个主题。坚实如铁的线条,流畅迤逦的行笔,让竹叶随风摇曳的美感、竹节傲然不屈的精神,交响互动。竹子后边轻描淡写的阴影,交代出高天之上,皓月当空,更使横斜满纸的竹子显示出擎天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畅通,繁而不冗,言不尽之意而于画外,令人叹为观止,心弦共鸣。

  乔国强以虔诚的心态画竹,更以虔诚的心思与先贤对话,向先贤学习,移花接木、博采约取,融入时代笔墨精神和美学观念,加上自己对物象美感的提炼和意象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执着地跋涉在继承和创新的艺术之旅。

  在跋涉艺术之旅中,乔国强虔诚地走在先贤开山凿岭开辟的道路上。《竹石图》(见图12)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文化旅行现在到达的高度和境界。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12《竹石图》

  画面上,赭石与墨色塑造出特殊的岩石,两株修竹穿石而过,仿佛向苍穹展示磅礴的力量、不屈的意志和豪迈的精神。

  从画面上审视,我们看到了管道升开创《竹石图》的可贵探索;看到了徐渭“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的宝贵精神;看到了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

  而乔国强的题款耐人寻味:“‘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文同与可之典故,阐述观察物象之阴晴风雨变化,了然于胸,凝神写之,自然流露于笔端以传神也。”

  这一题款,诠释了乔国强的治学态度之严谨。

  他沿着画竹之旅回溯,找到了筑起写意墨竹画的集大成者---“胸有成竹”的文同。

  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治学精神,指导着他自觉地、一点一滴地吸收史上大家的精华,进而融入时代精神和主观美学追求,从而创作出无愧于传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审美需求的作品。

  舞刀笔《刻骨铭心》

  交代一下这个命题。

  《刻骨铭心》是乔国强出版的书刻艺术专辑。该书于2016年底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名由已故著名书画艺术家陈天然先生挥毫题写。

  我们在这里借用“刻骨铭心”,是指书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传承文化根脉、抒发正气豪情既刻骨铭心的功能,“舞刀笔”则是书刻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凝练概括。

  诚然,书刻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融书法绘画雕塑诗歌等艺术手段为一体。书法和雕刻是这种综合艺术的最主要手段。因之,“舞刀笔”代指书刻艺术创作手段,“刻骨铭心”代指书刻艺术作品传承文脉、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净化心灵的文化功能。

  《刻骨铭心》的出版,引来好评如潮,更加激发了乔国强书刻艺术作品创作和书刻艺术理论研究的炽烈激情。他锲而不舍地不懈追求,水滴石穿、久久为功,使其创作水平日益精湛、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和研究硕果累累。

  各种造型艺术都是特定审美对象、美学内涵的表现形式。书法、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有着一定的共性和共同的美学规律,因而具有共同适用和遵循的的美学法则。

  乔国强木刻艺术作品《谢赫六法》(见图13),就是这种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13《谢赫六法》

  画面直接用“谢赫六法”的内容,以精湛的木刻艺术手法创作出来,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书刻艺术作品。

  作品既把谢赫六法作为创作对象,又把“六法之美学标准亦适用于刻字艺术。”这美学一命题直接书刻于载体木板,同时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循六法之要求,以其在书法、绘画、雕刻、色彩、章法布局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和深厚功底,创作出这幅气韵生动、底蕴厚重的木刻艺术精品力作。

  醒目的金黄色题名“谢赫六法”,以今草书体呈矩形安置在右下角成为画面重心,“六法之美学标准亦适用于刻字艺术。”这一作者的理论判断置于题目之上,左侧是谢赫六法通用内容,这两部分采用隶书书写。隶书苍迈高古,隐隐散射钟鼎石鼓的金石之气。这应该是骨法用笔的具体体现,至于随类赋彩,我们仅从题目金黄色、内容古铜色的巧妙安排就可以看出乔国强运用色彩的得心应手。

  限于篇幅,我们不再对作品和六法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一分析,读者自会独具慧眼,得出精妙结论。但是,有一点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共识:作为综合的造型艺术,木刻艺术除了自身特性和由这种特性所形成的独特规律和法则外,有着和书法、绘画艺术及其他造型艺术共同的寻美追求和共同法则。

  令乔国强心心念念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是那流淌在血液里的浓浓乡情。

  《打谷场上》(见图14)便是他这种寄托乡愁的精品力作。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14《打谷场上》

  作品题目叫作《打谷场上》,打谷场便是黄土地的一抹特色。因此黄色便被他作为主色调出酷似黄土的颜色,再以隶书为本,欹侧错落的书写之后刻之,形神皆有打谷场的意蕴。

  画面左侧,上面是一段短文,以草书形式写出了萦绕于脑海里那打谷场上挥之不去的记忆。草书兼有章草和今草笔意,没有映带连绵缠绕多变的狂放,注重单字间相对独立,像娓娓道来那亲切的乡音和浓浓的乡情,照录这段文字,便于读者辨识:“记忆挥之不去,梯形谷场,竹林环绕,柿树立于沿边。收获季节,人群与骡马沸腾,好一幅人间风景的美丽图画。”

  画面右下方,是一首作者用小篆书写自己创作的一首诗,诗曰:“打谷坪场亦冷清,两堆麦垛搭成棚。远飘山间咩咩叫,老汉扬鞭吆一声。”

  这幅作品,书体和色彩因内容和作用而变化,散文和诗歌语言洗练,虚实远近动静,在巧妙安排下形成和谐的整体景象,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艺无止境,乔国强深谙此理。

  木刻艺术作品《求索》(见图15),便是他不懈追求更高艺术水平和审美境界的一种宣誓。

根深叶茂 异彩纷呈——乔国强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寻踪  

图15《求索》

  这幅木刻,把整幅画面颇有韵味地分割为四部分。题目“求索”用甲骨文的线条形变体,夸大线条的质感和装饰性作用。这种装饰性艺术美,在整个画面布局,字体变化,色彩对比,三维空间方法等方面都有体现。

  我们先来看一下空间划分。“求索”顶格占据五分之一的空间,置于画面右侧,四面出格,醒目地突出了主题。所引用的屈原离骚原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隶书置于主题左侧右下角位置,形成画面重心,为了突出这个重心,它的左边留下空白,画面左上方是行书,“赏会古人书作艺术之韵,复临古人书写艺术之道,创新书法艺术之境。”这段话可以说是表达了乔国强守正创新的书学理念。

  字体的变化,更是匠心独运,变化多端。求索是基于甲骨,赋予装饰美感的大篆。重心位置的画面主题,用的是金农独树一帜的隶书,而抒发作者书学理念的一段话,却用的是二王行书。三种书体的安排,亦庄亦谐,韵味十足,美不胜收,韵律感极强,凸显了书法的内在之美。

  作品色彩也富于变化,以内容和形式的需要或冷或暖,或轻或重,对比鲜明。

  这幅作品的空间感也很强,左下角的留白处能看出明显的凹凸不平,阳刻的“求索”和屈原离骚原句与阴刻的作者书学理论,形成鲜明的空间概念。

  整幅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画面上,传统与现代交响,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美感交相辉映,完整地展示了书刻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结语

  正如我们在文章引言中所说,乔国强是一位新时代文人艺术家。我们在文章中,分五个方面简要地介绍和评价了他在艺术创作领域里所取得的部分成果。从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鲜明特点。

  首先是沁淫在血脉里的诗意深情。

  我们这篇文章,在乔国强的诗歌创作上着墨甚少,只是在他画面题款和书刻内容上有所提及,但是从他的作品里,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一种诗人所必备的炽烈的情感。

  对家乡,他魂绕梦牵,萦萦于怀,挥毫泼墨,皴擦点染,刀笔舞动。创作过程,就是乡愁乡音乡情宣泄的过程,各种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作品中,无不渗透和抒发着浓郁的思乡之情。

  对大自然浓烈的爱,也贯穿在他创作的寻美之旅中,他以敏锐视角,捕捉造化神韵。在作品中,倾洒诗意才情,创作出表达自然物象中节奏感、韵律感、力量感的书画作品。

  对自然物象,通过意象加工,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寄托他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和理想追求。这种情感,更多的凝聚在他竹子题材的作品中。

  对奔腾而来的艺术长河,乔国强畅怀神游,或溯源而上,或顺流而下,神游其中,感悟先贤们用一点一滴的宝贵仙露汇聚而成的艺术长河的魅力,而且通过艺术长河翻腾的浪花去领悟文化大海的深邃和厚重。

  乔国强是有情怀、有底蕴、有创新精神的文人艺术家。这集中体现在他竭诚守望精神家园和守正创新的探索实践中。

  他的书法、绘画、书刻艺术作品,我们都能从中寻根溯源。而且他不会停留在某一位先贤的笔墨精神和美学观念上,总是博采约取、守正创新,例如竹子这一画科,他的一幅《竹石图》,既有对文同“胸有成竹”文人精神的称赞,又看到管道升首创图案和郑板桥集大成之作的影子,而且其中还渗透着他对家乡太子池畔和介于打谷场边竹林竹影婆娑的记忆。

  这就诠释了继承传统、守正创新的创作态度。创新,是乔国强艺术创作的灵魂。他的创新,是沿着艺术发展道路,吸收先贤们创新探索的成果,融入时代精神和人们随时代而变化的审美意趣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而进行的可贵探索,是建立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创新。而绘画中根系列作品和书刻艺术作品则集中体现了这种建立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大胆尝试。

  正如乔国强书刻艺术作品“求索”所表达的主题,艺无止境,道阻且长。他作为一名有使命意识的文人艺术家,不懈地在继承传统守正创新的漫漫长路上负重前行。

  他正在计划着,到宝岛台湾义务举办根系列作品展览,展览作品无偿捐献给认同跟脉,热爱祖国的台湾同胞;同样的活动,还可以在港澳地区举办。这是一位有情怀的文人艺术家,在用艺术作品唤起两岸三地人民根脉相连的骨肉亲情。为促进两岸统一大业和增进两岸三地人民之间的文化认同而自觉奉献。

  他正在思考着实现书刻艺术作品产业化,在美化人们生活环境,提高人民对提升生活品位的同时,形成一个产业,解决一部分就业岗位,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传统文人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流光溢彩,光怪陆离,绚丽多姿。新时代呼唤着更多像乔国强这样有使命有担当的艺术家,用自己继承传统、守正创新的可贵探索,汇成在新时代建设新文化的滚滚洪流,为文化创新和中华民族新文明建设尽到一份责任。

  作者简介:

  张三铁,哲学硕士,著有《走近旭宇》《书法十论》《书法教育简史》等专著。主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四卷,经常有艺术评论和理论文章见诸报端。主笔的《圆梦》获中组部电视政论专题片一等奖。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五一”假期文旅热

  • 京广铁路整修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国产科幻影视剧《流浪地球2》和《三体》火热“出圈”,获得全球关注。
2024-04-30 03:05
酚醛树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塑料,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一个世纪。
2024-04-30 03:05
近日,云南农业大学盛军、田洋教授课题组突破核桃油抗氧化难题,研发出替代植脂末的核桃植物基奶粉,并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食品工程学报》发表。
2024-04-30 03:05
有一个名字,总是让人心生自豪——广袤大地纵横驰骋,“流动的中国”以最直观的方式,将“中国速度”呈现给世界。
2024-04-30 03:05
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现场,多项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数据要素、生态培育、产教融合、场景应用、监管治理等多方面成果精彩亮相,百余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围绕大模型、具身智能、可信AI等国内外前沿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2024-04-30 03:05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期推出的《科学教育提质正当时》系列报道,从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资源建设等多方面,对如何更好进行中小学科学教育展开了持续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建议,在科学界、科学教育界引发热议。
2024-04-30 03:30
“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369家。《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由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联合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长城战略咨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发布。
2024-04-29 10:09
截至目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4月30日乘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9 10:07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生产力整体水平,推动航空产业加快发展。
2024-04-29 10:06
以前,铸钛大炉坩埚容易损坏,需要每月更换一次,公司每年需要投入不少资金购买新坩埚。我和设备专家一起夜以继日地攻关,终于编制出了一套新的铸钛炉熔炼操作法,提高了坩埚使用率,每年可节约坩埚费用50万元左右。
2024-04-29 10:05
2024成都世园会开幕以来,邛崃分会场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迎来游客参观热。 借着成都世园会的契机,成都梳理整合龙门山生物多样性资源,规划建设了占地1172亩的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无边界地呈现龙门山生物多样性。
2024-04-29 10:04
令张治国兴奋的是,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上已发现和采集墨书文字100多句、近千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对于南方潮湿环境下考古出土的丝绸保护而言,从饱水到干燥的过程,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024-04-28 10:23
对此,《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等12方面主要任务。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强数字资产管理,《指导意见》突出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与合规利用相结合。
2024-04-28 10:19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
2024-04-28 10:17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一个小院里,藏着一件“镇院神器”——上海电子束离子阱装置。
2024-04-28 10:04
4月19日,元阳县沙拉托乡松树寨村的村民在哈尼梯田开展春耕播种。(张艳 摄)  在元阳县沙拉托乡的哈尼梯田缓冲区,当地举行“开秧门”活动,村民们在田间地头祈福,他们载歌载舞,迎接春耕的到来。
2024-04-28 10:03
研究人员表示,马岭河小苦荬的发现,表明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值得开展进一步系统性的调查研究。
2024-04-28 09:59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