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一战,广东创下全国两个新纪录!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 正文

这一战,广东创下全国两个新纪录!

来源:广州日报2021-06-28 11: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广东此次疫情应急处置是首次应对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为我国今后有效应对处置Delta变异株积累了宝贵经验。

  6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在广州集中看望参与广东疫情防控宣传报道的媒体记者代表,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表示,广东在1个月内处置了三起独立的境外输入疫情,凸显我国“外防输入”的巨大压力。

这一战,广东创下全国两个新纪录!

  在此次疫情处置中,广东省及其相关地市均及时对防控策略进行实时优化调整,不断丰富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并运用了新技术、新方法,推出了新规范、新指南,积累的经验与认识将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广东采用了动态优化调整防控策略的“新打法”,创下了全国核酸检测单月最高、单日最高的新纪录,推出对风险待排查人员赋予健康码“黄码”的新做法,对出省人员提出更严格的核酸阴性检测时效新标准……

  一系列创新有效的举措,在两个潜伏期内控制了疫情,也为全国其他地方积攒了疫情防控新的应对经验。

这一战,广东创下全国两个新纪录!

  5月21日以来处置三起不同的境外输入疫情风险

  5月21日,广州、深圳同天报告两起新冠肺炎本地病例。深圳疫情由Alpha变异毒株引起,主要是由到外轮上作业的工人接触人员和环境以后导致的本土感染;同日,广州报告的本地病例,则是Delta变异毒株引发,随后在本地造成聚集性疫情。

  6月14日,在深圳又报告一例新冠肺炎本地病例,来源是从南非约翰内斯堡到深圳机场的CA868国际航班,由于在工作过程中造成了职业暴露,一名工作人员感染了Delta变异毒株。

  5月21日以来的疫情是三起独立事件所引发的疫情感染,凸显出我国在“外防输入”方面所承载的巨大压力。这同时也提醒:在病毒不断变异的情况下,要时刻优化调整各方面疫情防控策略。

  “收割式”疫情防控措施必须升级了

  这一次是发生在本土的、第一次Delta变异病毒引发的本地疫情,跟以往的情况不太一样。在与Delta变异株交手的过程中,科研、临床、公卫人员发现其传播的新特点、新规律:

  穿透力和传染性较强,临床上一旦发病,病毒在患者体内的繁殖和蓄积程度已经比较高了,转阴速度相对缓慢,住院所需要的时间大概比其他毒株的患者要多7到10天。

  过往那种“打下一套防控‘组合拳’,静待7天到14天就可以看到明显处置效果”的“收割式”疫情防控措施必须升级,才能赶上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但同时,对于广州、深圳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来说,需要精准拿捏风险管控和城市活力之间的平衡点。

  新打法:动态优化调整防控策略

  在此次疫情处置中,广东省及其相关地市的防控有了“新打法”:及时对防控策略进行实时、动态地优化调整。

  按照其他地方的做法,为了更好管控风险,只要是病例所在楼栋或单元住户,都当做密切接触者管理,送到集中隔离观察点。但这对于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并不适用。国家工作组到广钢新城调研时,一栋52层、住着那么多居民的高层楼房令人一惊。如何划定人员管控范围?怎样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点,既能够管控风险,又能拿得出足够多的隔离房间?

  同时,广州还面临承接境外国际航班和入境有关人员隔离观察的任务,在隔离房间方面压力也非常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怎样判定谁是密切接触者,哪些人应该进入集中隔离观察点,都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和优化。

  正是在这样的考量下,广州在疫情应对过程中,不断发出疫情防控通告,几乎是每天都发,或者隔几天做一次优化和调整,有的是把前面的措施加强,有的是推出补丁性防控措施,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广州和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需要所进行的优化和动态调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新纪录:创下全国核酸检测单月、单日纪录

  评价一定区域内疫情处置的效率、效果,主要是看疫情持续时间和规模。从疫情的处置来看,广州市刚好用了两个潜伏期、也就是28天的时间,有效地处置了疫情。根据业内标准,如果能够用1至3个潜伏期内控制聚集性的疫情,属于相当不错的成绩。

  这个成绩,和广东省创下的两项新纪录有关:

  5月21日以来,全省累计完成了超过2.1亿人次的核酸筛查,比广东省全境的人口还要多,在全国创了单月的最高纪录;

  单日核酸筛查最多的一天,是6月22日,当日全省核酸检测人数超过1800万人次,这一数据同时创下了全国单日的最高纪录。

  大规模、高效率的核酸检测,体现的是科学管理水平、资源调动与协调能力,其经验同时也可为国内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新标杆:48小时风险管控标准严防“外溢”

  在“外防输出”方面,此次广东疫情处置主要是把风险管控在当地,使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方的疫情没有外溢省外。

  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凡是要离开广东省,要持72小时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4个重点城市人员,离省必须持48小时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而且总的原则是要求大家留在当地,尽量减少出行。

这一战,广东创下全国两个新纪录!

  这次广东省把全国曾经实施的持72小时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低风险地区人员可以外出旅行的标准,进一步提升到48小时。48小时的风险管控标准对于全国其他地方一旦遇到疫情,在进行防控和避免风险外溢方面也树立了新的标准和标杆。

  新做法:对有风险待排查者赋予“黄码”

  广州、深圳采用黄码来标识人员身份的技术,在全国是首次使用。以前健康码只有绿码和红码,此次运用黄码技术,对一些有风险需要排查的人员,先赋予黄码,然后经过核酸检测,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没有风险以后,24小时之内可以转化为绿码。这样对于管控风险和发现可疑风险人员都起到了有效作用。

这一战,广东创下全国两个新纪录!

  这次疫情处置还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广州在疫情处置中,对集中隔离观察点和居家隔离观察的人员,普遍采用了门磁报警系统,没有采用“人盯人”这种低效率的人海战术防控方法,防疫人员相应减少,防控效果也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对隔离观察人员普遍使用24小时体温贴技术,医务人员就不用反复上门测体温,也减少了个人自报体温所带来的偏移和误差,甚至是报告不正确的情况。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都对疫情防控产生了积极效果。

  新指南:提升流行病学调查速度和质量

  此次广东新冠肺炎疫情处置中,还推出了一些新的规范和指南。如第一次在全国推出两人同住一间房的个人防护、减少感染风险等防护指南。此外,对集中隔离观察人员日常生活防护、疫情期间肾透析者的精细化管理防护、流行病学调查核心信息也出台了新的规范和指南。

  在广州市的疫情处置中,发现病例的4小时内即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核心信息的规范表格进行填报,提升了流行病学调查的速度和质量。

这一战,广东创下全国两个新纪录!

  两个“战场”合力

  助力打赢疫情防控硬仗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疫情阻击与舆论宣传两个战场有效支持、有效配合,也形成了强大合力。通过新闻报道,有关的防疫防控措施、战疫成绩,以及一线的战疫工作者不断创造的感人业绩和动人故事,通过新闻宣传报道进行了有效的传递和传播。这些正能量,这些感人的事件,又进一步激发了一线工作人员和全体市民参与疫情防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广东此次疫情防控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和特点。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苏俊杰、骆昌威、李波


[ 责编:王丽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迎接助残日

  • 阿富汗西部洪水灾害致50人死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位于宁波与舟山之间金塘水道下方,全长16.18公里,其中盾构段长11.21公里。
2024-05-17 10:14
据估算,每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减碳约1.66吨,中国2023年出口120万辆新能源车,每年可减碳约200万吨。
2024-05-17 10:10
5月15日,由载人航天工程投资建设、我国首个液体火箭发动机垂直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点火试验成功,试验台发动机具备在千帕级以下真空工作环境中持续千秒的高空模拟试验能力
2024-05-17 10:08
4月29日11时08分,随着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刀盘缓缓转动,南通的崇太长江隧道正式进入盾构掘进阶段,这条深潜地底的机械巨龙,将在长江水下掘进11.325千米,崇明岛不通高铁的历史即将终结。
2024-05-17 10:07
立足“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安徽正在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通江达海、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
2024-05-17 10:03
在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方面,江西将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2024-05-17 10:01
伴随螺旋桨的轰鸣,一辆“空中的士”——旅航者X2正展翅翱翔。看完飞行表演,步入小鹏汇天展示厅,大家对这辆“会飞的汽车”充满好奇。
2024-05-16 10:29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23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2024-05-16 10:26
这对宇宙线粒子的传播、星系气体的动力学和宇宙磁场演化等研究领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观测结果
2024-05-16 09:36
近日,前往月球探索的中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2024-05-16 09:08
《自然》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成果开启了量子互联网研究的新篇章”,“为未来大规模量子网络铺平了道路”。
2024-05-16 09:02
日前,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勤儒带队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拎着一篮“冻眠”荔枝上台“带货”。
2024-05-16 08:59
既然有“小时”,那么是否也有“大时”?东西方的历法计时方法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历法计时的交流与发展?
2024-05-15 17:04
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限制了更多新天然产物的合成,这些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罗小舟介绍,团队将持续推进菌株的开发改造工作,探索链霉菌在生产抗生素和天然产物等方面的产业应用。
2024-05-15 10:18
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中国残联14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全国助残日活动的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并介绍科技助残工作进展和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2024-05-15 10:16
为促进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将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在着力规范竞争方面,《规定》顺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趋势、新要求,完善各类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标准及规制要求。
2024-05-15 10:15
研究团队经过大量研究论证过程,为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装备了多项先进智能算法及技术,充分确保了无人机集群的智能化和稳定性。”团队负责人介绍,未来,团队将继续在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通信距离、速率、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024-05-15 10:14
近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中心预警了一起因施工作业导致的供水泄漏三级风险事件:在人流量较大的蜀山区金寨路与南二环交口附近,管道长期暗漏,很可能导致路面塌陷。
2024-05-15 10:13
据近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工具创建了一个表现出混沌行为的电子电路的数字孪生模型。结果表明,新方法与线性方法相比,实现了更高的准确度,且比以前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器的计算复杂性显著降低。
2024-05-14 10:36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学家、HEPS工程副总指挥李煜辉表示,HEPS不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建造,而是从头开始建造。
2024-05-15 10:17
加载更多